教育資源分享論壇's Archiver

edushare 發表於 2015-9-9 21:50

教育評鑑目的

隨著世界經濟活動的緊縮,各國皆面臨以更少的經費,提供更公平優質教育服務的挑戰,教育資源的規劃與運用遂更趨謹慎。因此,不論是新自由主義的治理方式,抑或是去中央化的學校本位管理,皆有賴透過績效責任達到教育改進的目標。教育評鑑研究不僅是改進教學與學習的利器,它同時也是政策或方案學習的必要策略,優質的評鑑不僅有助於績效責任的提升,其帶來的回饋亦可提供重要診斷訊息,有助於教育機構、人員及學生的整體發展。

評鑑活動在教育領域無所不在,政策與方案評鑑、機構評鑑、人員評鑑、課程評鑑、教學評鑑、學習評鑑等等,都是教育評鑑領域重要的議題,各種評鑑的主題,如成本效益評鑑、後設評鑑、目標評鑑、歷程評鑑、授能評鑑等等,在評鑑領域亦討論熱烈,不論教師、校長、行政人員、各級學校、地方及中央教育主管機關都無法忽略評鑑帶來的影響。二十一世紀以降教育評鑑的廣泛實施與應用主要來自以下三個因素:首先,為因應經濟和社會的挑戰,各國對教育的效率、公平和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其次,教育體系的去中央化使學校的自主性日漸提升,對學校表現進行監測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最後,以證據為基礎的教育決策,仰賴評鑑結果的分析與解讀(OECD,2013)。

教育評鑑在國內不是新的名詞,也不是新的作為,但卻不見得是受歡迎的活動,儘管評鑑活動在教育領域蓬勃發展,教育評鑑卻經常被視為是無效的,教育評鑑也常被批評與教學實務、學生學習、人才培育及變革領導等環節缺乏聯結整合。若欲達到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的目標,教育評鑑需面對四項嚴峻的挑戰,包括:
(1)確保評鑑與教育目標協調一致
(2)避免評鑑帶來的扭曲與副作用
(3)重視教室實踐的改進
(4)滿足地方需求,建構各教育層級的能力。茲分述教育評鑑面臨的挑戰與檢討方向如下。

[b]確保評鑑與教育目標協調一致[/b]
大多數國家的教育體系往往任由各教育層級中各類評鑑機制獨立發展,缺乏一個完整的教育評鑑架構,以致於各類評鑑的組成部分未能組織成一個協調一致的整體,並造成不必要的重複以及評鑑目標與教育目標相互杆格的現象。評鑑活動應服務並有助於實現教育目標及學生的學習目標,而非僅是消極地對教育機構或人員的管理與監控。因此,如何確保評鑑與教育目標的原則協調一致?如何串聯各類評鑑(如教師評鑑、機構評鑑及學生評量)之間相關元素,以利系統性地的達到教育目標?有賴評鑑理論與方法的精進,以及評鑑工具的研發。

[b]避免評鑑帶來的扭曲與副作用[/b]
評鑑的意義在於改善教學實踐,惟教育機構在享有更高自主性的同時,它們亦面臨以有限的經費與運作空間回應績效責任的壓力。評鑑如果實施不當,即可能扭曲教學方式與內容,例如依據標準化的測驗結果對教師進行評鑑,容易產生為考試而教(teaching to the test)、窄化課程面向,甚至拒絕學習成就低落學生等負面效果。評鑑是政治活動的藝術與技術,故需借助知識論和倫理學的反省,促使評鑑為社會服務,而非受制於評鑑工具的操弄。如何運用人員和機構評鑑結果,獲致課責與能力建構的平衡,是教育評鑑研究亟需深究與起而行的課題。

[b]重視教室實踐的改進[/b]
評鑑若無法促進教室教學活動的改善,評鑑的價值將顯得微不足道。然,即便評鑑和診斷的工具如雨後春筍般發展,我們仍無法確切掌握改善教學活動的條件。政府可優先採取的行動是反思各類教育評鑑在教改策略中的本質與目的,以及檢視可改善教室教學實務的相關評鑑面向;此外,探究機構和人員評鑑在各教育層級所產生的影響與效果,以及這些評鑑措施在何種條件下,有助於提升人員和機構的能力,亦是刻不容緩的重要議題。

[b]滿足地方需求,建構各教育層級的能力[/b]
建立評鑑和教室學習的連結仰賴學校及當地教育主管機關的參與。地方的教育人員因了解在地需求,較能因應現場脈絡調整評鑑相關政策以回應地方發展需要,故建構各教育層級評鑑和評量的技巧與能力亦應是優先的政策項目。可能面臨的挑戰是政府如何兼顧教育評鑑活動在國家層級的一致性與地方層級的繽紛多元。

國內教育政策與方案評鑑的相關研究極為缺乏,以致於重要教育政策的成效評估淪為“數量”的達標,而非“品質”的提升,長久下來,不僅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更形成教育政策的形式主義文化,甚而造成教師對教育政策的無感,影響教育品質的發展,也不利政策知識的累積與學習,對於教育政策科學之進展幫助有限。例如主管機關僅關注教師研習的參與人次,卻忽略老師參加研習後到底學到了甚麼?有沒有將研習所學的知識與技能應用於日常教學的改進?或投入大量經費協助弱勢學生,卻不知道成效如何?有無其他更有效的方式可以達到更佳的效果?是否產生了其他副作用?定期評鑑教育方案之成效,將有助於提升教育政策的研究品質,更可定期檢討教育政策施為,依據評鑑結果進行修正,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也能有效、聰敏地協助需要幫助的教育對象,提升教育發展。

評鑑應該為人類服務,而非後者被前者所限制。優質的評鑑實踐會吸引重要的社會關懷,並在方法及倫理學上都能站得住腳,對關鍵的利益關係人能有所回應且有所裨益,且對社會改進有所貢獻。2016年大選將屆,討論如何有效評估與監督教育政策的成效,透過評鑑回饋,有效連接中央、縣市、學校、評鑑機構的力量,對我國教育之發展,亦將有所裨益。例如,過去幾年推動的重大教育政策之成效如何?是否有評估機制檢討相關投入的成效以提升政策智慧與政策效能?為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特籌劃「教育評鑑國際研討會:績效責任、政策學習與能力建構」,探討評鑑理論與技術及各類教育評鑑的發展現況、挑戰與發展方向,期將研討成果提供相關單位參考,以奠立我國教育評鑑研究與實務之良好基石。

資料來源:
[url]http://www.cere.ntnu.edu.tw/IS/index.php?id=4824&parent_id=4828[/url]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