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源分享論壇's Archiver

edushare 發表於 2016-12-9 14:12

「他們怎麼把孩子養大?」系列講座

2016-09-28 14:21聯合新聞網 文/吳俞萱(詩人、實驗教育老師)

「第三個人加進來,有什麼感覺嗎?」我錯愕地反問:誰?
一點也沒有意識到,念初在問我腹中的胎兒。

相連的時刻,往往缺少縫隙,去分別你我。以為孩子和我是渾然相連的一個整體,我就無能辨別什麼是自己、什麼是對方。就像大江健三郎說的,「在蛋殼裡與之共生一般,原本,自我的輪廓和事物的輪廓交融在一起,因此不用把世界當作對象來觀察,就對它們非常熟悉。」懷孕的日子,我不排斥混亂,也無意驅逐疼痛,裡外的界線於是褪去──我逐漸明白這幾年在教育現場遇見的每一張母親的臉。

她們惶惑:孩子怎麼變了?怎麼一下就長大,大到她們不再懂得?

母親來不及察覺,從蛋殼外面吹來的一陣風,吹出一道縫隙,讓自己與孩子相連的輪廓有了變化。彷彿一瞬,她們就要恆常面對自己與孩子的永久斷裂。這是母親「念初」的鄉愁:懷念自己曾經那樣被需要、被呼喚、被承諾過天長地久。我們的母親都曾那樣無私地退出所有自我,為了守護孩子而做出犧牲,於是活進一個神話意象之中,等待她們的犧牲換來超越的光景──孩子如己所想,如己所願,如己之無限延伸。

我們的母親懷念最初的力量,而初為人母的我,持守的育子初心是什麼?幾年前,我把每一篇日記命名為「寫給未來的孩子」,我不願意向他描述生命的道理,只想留下自己活過的痕跡。我是為了孩子嗎?不是。當時的我,只是透過一個不存在的對象來敞開自己和世界的縫隙,重新躍入日常的冒險。現在,孩子來了,我面對實存的生命,變得沉默。所有心神,用來聆聽和接收。

第一次透過超音波看見孩子在羊水裡面玩手指,我望著他不斷開闔的嘴巴,覺得「活生生」這件事,無須一點意義支撐,甚至,與我無關。這是一種矛盾的體悟:孩子由我的身心孕育,而他的身心意志並不從屬於我。他在與我連結的時刻,創造了他與世界的連結。他不是為了與我的連結而生,而是為了降生之後,遇見更大的世界。那個世界將雕塑他的情感和思想,任他闖蕩和遊歷,在其中體驗愛和自由、挫敗和虛無,而我僅僅是那個世界的一小部分,在最初看顧他的萌動。他將通過我,離開我,走向他自己。

不知道我將成為什麼樣的母親?但我的初心就是撤除威權,讓孩子無所依憑,不斷回到渾沌的初生狀態,孤獨地順應自身的直覺和行動,一個片刻接著一個片刻活進此時此地,無畏創造自己的意願和夢想,同時承擔限界,承擔跨過限界的自由和責任,留住一切親愛的。

而其他人持續追探的教育初心是什麼?怎麼落實?想起我在摸索的路上,遇見敢於作夢的教育改革者,以及支持孩子勇於作夢的父親和母親──創立親子共學團的郭駿武、五十歲移居台東長濱推動偏鄉教育計畫的張念陽、參與國內第一所體制外實驗中學教育的三組家庭──我問他們的教育理念是什麼?養育一對姊妹的曾家珍和王淑媛說:「就順著她們的性,讓她們自由發展。」培養一雙兒女的張隆志和李顯立說:「信任、陪伴,幫孩子找到自己的一片天,讓天賦開花。」而一個爵士樂手和一個在台灣創辦第一屆「亞太民主教育年會」的搖滾歌手,這對兄弟的母親趙珮均說:「生命也有向陽性,它會自己找養分成長。」

好奇他們怎麼把孩子養大,於是我策劃了這系列講座,傾聽他們和他們的孩子怎麼從各自的角度來為「教育」重新著色。而講座的視覺意象,來自念初的水彩畫,她勾勒出我盼望的人世:每一個生命撐開自己的身心,映亮世界;相逢的瞬間,伸出細長柔軟的觸手,不去阻攔對方,漂流的心。

第一場:我遇見的野小孩:他們在創造的時候,發明自己
[url]http://udn.com/news/story/10281/1924003[/url]

第二場:等待孩子,從懸崖回來
[url]http://udn.com/news/story/10281/2035804[/url]

第三場:當他們的槍口對準你,不要閉上眼睛
[url]http://udn.com/news/story/10281/2111665[/url]

第四場:煙花盛開,女孩已經走遠
[url]http://udn.com/news/story/10281/2138266[/url]

第五場:每一天都在學習,成為父母
[url]http://udn.com/news/story/10281/2155599[/url]

第六場: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