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源分享論壇's Archiver

edushare 發表於 2017-5-11 16:08

19歲的她拉K拉到膀胱萎縮,哭著問:「我會不會好?」

民報 徐金源

[b]19歲的妳,在做些什麼?[/b]

診所開在「五木區」,自然會遇到許多特別的族群,今天一個19歲的女孩月經沒來,驗到懷孕開始哭哭啼啼,這還不打緊,一照超音波,整個膀胱增厚攣縮,容量大概只剩正常的十分之一,離包尿布不遠了。問她有沒有拉K,「就一兩次跟著客人吸食」,直接勸告叫他不要再嗑藥了,她只有邊哭邊一直問:「會不會好?」


雖然反毒廣告裏的「拉K一時,尿布一世」很多人都能朗朗上口,但她大概還不知道問題嚴重性!K他命的代謝物經由泌尿系統排出,會導致膀胱纖維化,至於要服用幾次才會有症狀,有些人拉K一、兩次,就會對泌尿系統造成影響,會有頻尿、膀胱炎等症狀出現。一旦膀胱纖維化,膀胱就變小,以致一點點尿就想跑廁所;長期拉K導致膀胱變小後,也可能造成腎盂、輸尿管與膀胱黏膜系統功能性變異,即使手術、藥物治療也無法挽回。

這樣荳蔻年華的少女,也許出於好奇,也許出於無知,也許是工作所需,做醫師的還是要把他們當病人盡力診治,只是這個社會能不能拉她們一把!

[b]台灣估計2到3萬「毒癮媽媽」[/b]

世界上還是有許多人,一不小心接觸到毒品,染上了毒癮,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本該擁有美好青春的她們,卻在吸毒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據統計,臺灣約有21萬吸毒人口,其中近3成是女性,其中又有6成是生育年齡,吸毒少女一般對避孕或安全性行為的意識不高,很多會意外懷孕,因此推估這些吸毒人口中,約有2至3萬人可能成為毒癮媽媽。

海洛因、安非他命、搖頭丸是常被使用的毒品,分子小且脂溶性高,很容易通過臍帶讓嬰兒吸收,導致嬰兒出生後易有先天性心臟病、腦病變、壞死性腸炎、胃穿孔、膽道閉鎖、中樞神經病變、戒斷症候群,後遺症相當大。甚至有外國資料統計,毒癮寶寶出生後死亡率高達19%,顯見毒品對嬰兒的危害。

吸毒孕婦除了要解決吸毒問題,也要掙扎是否保留胎兒,以及面對因為懷孕而引起的家庭衝突。 以前在醫學中心時,三不五時就會有吸毒的產婦被丟過來,通常毒癮媽媽因為不願曝光,產檢比例偏低,產後也擔心身份曝光,面臨刑罰,常一溜煙不見人影,留的往往也是是假電話,造成一個個毒癮棄嬰。

[b]她們也想為了孩子重新活過...[/b]

但無論吸毒與否,母愛是每位媽媽的天性,她們也有想為了自己的兒女,希望做些改變。曾經有個產婦,跟著先生一起吸毒,後來離婚了,但也發現懷孕了,仍決定生下小孩。只是懷孕期間,她還是斷斷續續吸毒,小孩出生時竟不懂呼吸,又不懂喝奶,須送往加護病房。「當時好後悔,自責讓小朋友受害。」我們也常在門診或產前,鼓勵這樣的媽媽,如果有心,為了寶貝,為了自己,什麼時候做出改變都來得及,把此時當做一個契機,讓生命重新出發。

現行臺灣的《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對於吸毒行為,雖然強調「治療勝於懲罰」、「醫療先於司法」等附條件的「除刑不除罪」政策,將施用毒品者視為病患,先安置在勒戒所戒斷身體藥癮,如無顯著成效,再進一步送至戒治所,執行強制戒治。但吸毒行為等於犯罪行為的基本架構並未改變,社會的排斥仇視以及犯罪標籤效應,使得很多毒癮媽媽更躲在暗處不敢產檢,不願接受治療。

[b]香港推出吸毒孕婦支援計畫[/b]

香港路德會於2013年5月至2015年8月推出吸毒孕婦支援計畫,服務九龍東區共106位有需要人士,包括41位吸毒孕婦、22位吸毒母親、27位吸毒伴侶(即嬰兒父親)及16位照顧者。數據顯示,九成婦女在懷孕初期至中期接受計畫的戒毒服務,八成二婦女最後停止吸毒。唯「母親不易做」,親職生涯伴隨焦慮和壓力成為復吸成因。

據統計,臺灣約有21萬吸毒人口,其中近3成是女性,其中又有6成是生育年齡,而吸毒少女避孕意識不高,容易成為「毒癮媽媽」。由此可見,比起一味的責難歧視,社會的支持與協助是必需的。面對毒品的猖獗,目前仍無法找到一針見血的特效藥可來根治,該不該除罪化也許有討論的空間,但我們應該更積極的從教育宣導的扎根著手,讓所有未吸毒的人,都能對毒品有基本的認知,免於毒害。也必須提供更溫暖的協助,免得成癮者在吸毒與懲戒間無限循環,「治療勝於懲罰」,真正的戒毒,是戒掉心毒,心毒戒不掉,生理的毒癮隨時有機會捲土重來。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