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源分享論壇's Archiver

edushare 發表於 2018-8-6 10:10

新課綱科技領域要教媒體識讀 師資、課程到位沒?

2018-08-04 12:11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即時報導

12年國教課綱科技領域,將加入媒體識讀及資訊倫理等學習內容,包括網路錯誤訊息的判斷及傳遞的不當性等。傳播學者表示,資訊科技和媒體素養應該是兩個同等級的能力,而把媒體素養放在科技領域之下,應避免淪為「科技中心」,未來包括師資培育、教材開發等等配套措施應更應積極規畫,才能真正落實媒體素養在教學現場的融入。

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公共事務長林福岳表示,課綱正式列入媒體素養固然值得肯定,「但只是第一步」,後續的整體配套仍需完整規畫,因為內涵的部分仍是現場教師執行上最困難的地方。

林福岳說,媒體素養教育有幾個環節,包括課程、教材和師資。大部分高中老師沒有相關媒體素養的訓練,科技領域對於媒體識讀/素養其實是陌生的,現在是大學傳播科系老師到中小學教媒體素養,但未來一旦普遍實施,「必須有一套師資培育的做法。」

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賴祥蔚表示,傳統的媒體識讀可能是有點過時的概念,因為重點還是廣播電視報紙,未來的媒體識讀應該從網路本位出發,因此他認為,「網路識讀」或許才是更正確的用語,因為包括線上遊戲等等,不是傳統媒體,但是影響更深遠。但網路發展非常迅速,教材不好編,教師也不好訓練,因為他認為,「回到根本,應該要教學生獨立思考和判斷。」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胡元輝表示,科技課綱加入媒體及資訊素養是重要的,也與各國趨勢相吻合,但不包含國小有點可惜,例如英國從國小就開始培養兒童辨識假新聞、假訊息的能力。此外,因為是放在科技領域,要避免淪為「科技中心」的角度去理解媒體或資訊素養,過去經驗顯示,科技教學多偏重新科技的技術層面,而非是傳播現象的理解、理解訊息後面的結構問題,這是在設計課程時,必須要注意的事情,不能忽略訓練孩子「批判性的思考」。

另外,林福岳表示,現在網路發達,一般民眾拍片上網或直播,都算是媒體製作能力,因此更需要重視的是言論責任等等媒體素養;如何判讀或對抗假新聞,也是媒體素養很重要的部分,包含閱聽人的批判閱讀能力、理解媒體產製背後的意識形態和邏輯等。

「要打擊假新聞,最根本、長期的做法是媒體素養教育」,但林福岳坦言,不可能上兩堂課就可能讓全民都具有遏止假新聞的能力,「那也太樂觀」,但這件事是要做的。台灣過去都是民間團體個別在推媒體素養教育,現在課綱過了,希望政府從教師培育、教材開發、教育資源等等,一步一步建構完整體系。

[b]●教部:結合公民科老師研發教材[/b]

教育部國教署組長韓春樹表示,目前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科,已有相關媒體識讀的課程內容,未來會結合資訊科技老師和公民與社會科老師,共同發展科技領域的教材,並舉辦研習和工作坊協助教師增能。

12年國教新課綱「科技」領域是從自然學科獨立成新設領域,涵蓋生活科技與資訊科技兩門課,規定國中每周2學分,高中4學分。國小若要實施科技教育,應採議題融入方式實施。

韓春樹說,108課綱科技領域包括資訊科系和生活科技兩個科目,其實這兩個科目在99課綱教學內容中已有強調「科學、科技和人文的結合」,資訊倫理單元的相關教學現在已經有了,只是108課綱更強調媒體識讀和資訊倫理。

韓春樹指出,在108課綱中,「資訊倫理」將延續並深化現有的相關教學內容,包括資訊安全,資料的隱私和取用權、資訊財產權和法律議題等等。有關「媒體識讀」,其實現在的「公民與社會」已有媒體識讀內容,未來在教材編寫,公民科和資訊科兩個學科中心的專業種子教師,會共同研發科技領域的教材,並且舉辦相關研習和工作坊,增加老師的教學知能,培養學生在使用資訊科技時,具有辨別資料真偽的能力。

[b]●媒觀:今年著手研發主題課程 提供媒體政策案例[/b]

林福岳則說,媒觀今年已經著手開發數個各領域的媒體素養主題課程,其中包含健康、社會、資訊等,這些主題課程會扼要地提出如何切中媒體素養的內涵做提問,給各個領域的教師取用,或未來也可再依照這個模式去發展更適合科技領域的課程,之後也希望透過工作坊向不同領域的老師做推廣。高中方面,因為公民課本早有對應的完整單元,而媒觀有一些媒體政策方面的案例和資源,今年將針對這個單元去做補充教材和公民教師的培訓。

12年國教課綱科技領域,將加入媒體識讀及資訊倫理等學習內容,包括網路錯誤訊息的判斷及傳遞的不當性等。傳播學者表示,資訊科技和媒體素養應該是兩個同等級的能力,而把媒體素養放在科技領域之下,應避免淪為「科技中心」。

edushare 發表於 2018-8-6 10:11

媒體識讀師資 教部:結合公民老師增能

2018-08-04 13:29聯合晚報 記者馮靖惠/台北報導

針對十二年國教課綱將教媒體識讀,教育部國教署組長韓春樹表示,目前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科,已有媒體識讀的課程內容,未來會結合資訊科技老師和公民與社會科老師,共同發展科技領域的教材,並舉辦研習和工作坊協助教師增能。

12年國教新課綱「科技」領域是從自然學科獨立成新設領域,涵蓋生活科技與資訊科技兩門課,規定國中每周2學分,高中4學分。國小若要實施科技教育,應採議題融入方式實施。

韓春樹說,其實這兩個科目在99課綱教學內容中已有強調「科學、科技和人文的結合」,資訊倫理單元的相關教學現在已經有了,只是12年國教新課綱更強調媒體識讀和資訊倫理。

韓春樹指出,「資訊倫理」將延續並深化現有的相關教學內容,包括資訊安全,資料的隱私和取用權、資訊財產權和法律議題等等。

他說,有關「媒體識讀」,未來在教材編寫,公民科和資訊科兩個學科中心的專業種子教師,會共同研發科技領域的教材,並且舉辦研習和工作坊,增加老師的教學知能,培養學生在使用資訊科技時,具有辨別資料真偽的能力。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公共事務長林福岳說,媒觀今年已著手開發數個各領域的媒體素養主題課程,其中包含健康、社會、資訊等,這些主題課程會提出如何切中媒體素養的內涵做提問,給各個領域的教師取用,或未來也可再依這個模式去發展更適合科技領域的課程,之後也希望透過工作坊向不同領域的老師做推廣。

林福岳說,高中因為公民課本早有對應的完整單元,而媒觀有一些媒體政策方面的案例和資源,今年將針對這個單元去做補充教材和公民教師的培訓。

edushare 發表於 2018-8-6 10:12

新課綱教媒體識讀 學者:師資在哪?

2018-08-04 13:28聯合晚報 記者馮靖惠/台北報導

12年國教課綱科技領域,將加入媒體識讀及資訊倫理等學習內容,包括網路錯誤訊息的判斷及傳遞的不當性等。傳播學者表示,資訊科技和媒體素養應是兩個同等級的能力,把媒體素養放在科技領域之下,應避免淪為「科技中心」,未來包括師資培育、教材開發等配套,應積極規畫,才能真正落實媒體素養在教學現場的融入。

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林福岳表示,課綱正式列入媒體素養固然值得肯定,「但只是第一步」,後續的整體配套仍需完整規畫,因為課程內涵是教學現場最困難執行的地方。

林福岳說,媒體素養教育有幾個環節,包括課程、教材和師資。大部分高中老師沒有媒體素養訓練,現在是大學傳播科系老師到中小學教媒體素養,但未來一旦普遍實施,「必須有一套師資培育作法」。

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賴祥蔚表示,傳統的媒體識讀可能已有點過時,未來的媒體識讀應從網路本位出發,「網路識讀」或許才是更正確的用語;但網路發展非常迅速,教材不好編,教師也不好訓練,「回到根本,應要教學生獨立思考和判斷。」

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胡元輝表示,科技課綱加入媒體及資訊素養是重要的,也與各國趨勢相吻合,但不包含國小有點可惜,例如英國從國小就開始培養兒童辨識假新聞、假訊息的能力。

胡元輝說,因為是放在科技領域,要避免淪為「科技中心」的角度去理解媒體或資訊素養,過去經驗顯示,科技教學多偏重新科技的技術層面,而非是傳播現象的理解、理解訊息後面的結構問題,不能忽略訓練孩子「批判性的思考」。

林福岳也說,現在網路發達,一般民眾拍片上網或直播,都算是媒體製作能力,需要重視的是言論責任等媒體素養;如何判讀或對抗假新聞,也是媒體素養很重要的部分,包含閱聽人的批判閱讀能力、理解媒體產製背後的意識形態和邏輯等。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