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源分享論壇's Archiver

edushare 發表於 2010-10-7 22:42

有機合成 日美3學者獲諾貝爾化學獎

【聯合報╱東京特派員陳世昌、編譯莊蕙嘉/報導】 2010.10.07 02:50 am

[img]http://udn.com/NEWS/MEDIA/5894836-2433020.jpg[/img]
普渡大學日裔教授根岸英一獲諾貝爾化學獎消息曝光後,收到校長致贈的禮物。(路透)

[img]http://udn.com/NEWS/MEDIA/5894836-2433021.jpg[/img]
日本北海道大學榮譽教授鈴木章獲知得獎後,準備出門開記者會,妻子站在門後。(美聯社)

[img]http://udn.com/NEWS/MEDIA/5894836-2433018.jpg[/img]
美國德拉瓦大學榮譽教授海克在菲律賓受訪。(美聯社)

諾貝爾化學獎6日公布,日本北海道大學榮譽教授鈴木章、美國普渡大學日裔教授根岸英一及德拉瓦大學教授海克,以鈀催化交叉耦合研究共同獲獎。這項研究在連接碳原子的開創性,有助科學家研發抗癌藥物和更精密的電子產品。

諾貝爾委員會稱讚三人在有機化學的成就「如同試管內的藝術」。這種「有機合成鈀催化交叉耦合」(palladium-catalyzed cross couplings)研究,是利用金屬元素鈀做觸媒,讓碳原子結合,進而合成近似天然物質的有機化合物。

這項研究已應用於製藥業,德國與美國的製藥公司利用此方法,成功開發出降血壓藥物。此外,這項技術也應用在液晶電視等產品上。

75歲的根岸於美國當地時間清晨5點,被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電話叫醒,他說自己20多歲時便夢想有朝一日能獲得諾貝爾獎,因此很高興被這項喜訊吵醒,並計畫把獎金投入研究。

根岸出生於中國東北,1958年畢業於東京大學工學部應用化學系,在日本化學廠商「帝人」公司服務,之後赴美留學,取得賓州大學有機化學博士學位。

出身北海道的鈴木,在北海道大學修完研究所課程後,先在大學內擔任副教授,1963年時赴普渡大學進修2年,期間受教於曾獲諾貝爾獎的布朗。

80歲的鈴木在獲獎後召開記者會說,日本是沒有資源的國家,只有靠努力獲得知識,特別是理科的發展對日本至為重要。可是最近日本讀理科的學生愈來愈少,令人嘆息。他說,「我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不過我會在有生之年助年輕學者一臂之力」。

日本首相菅直人也發表談話,恭賀2位日本學者獲此殊榮,並親自致電鈴木道喜。這是日本第17位與第18位的諾貝爾獎得主,化學獎則是第6與第7位。

另一位得獎人79歲海克(Richard F. Heck)現居菲律賓,他說剛開始合作研究時並未察覺其重要性,但逐漸確定這項研究的重要。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及化學獎,都頒給與碳原子有關的研究,鈴木3人將平分一千萬克朗(約台幣4600萬元)獎金。

edushare 發表於 2010-10-7 22:43

「正牌化學」 3人得諾貝爾獎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2010.10.07 03:03 pm  
  
去年的諾貝爾獎,得主是研究核糖體的科學家。2008年,得主由於發現綠色螢光蛋白而獲獎。這兩方面的貢獻,根都在生物學,不在化學。

化學來日無多了嗎? 好像沒那麼快。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獎之作「以鈀催化結合碳原子,是正牌化學。今年化學獎得主為日本北海道大學榮譽教授鈴木章、美國普渡大學日裔教授根岸英一及德拉瓦大學教授海克。

三位得主的成就是利用金屬元素鈀 (palladium)做觸媒,撮合碳原子,合成近似天然物質的有機化合物,對製藥 (抗癌、止痛、除草劑、類固醇等等)和科技貢獻莫大。美國化學學會主席法蘭西斯科表示,三位得主「是我們這時代最頂尖的化學家」,「他們的研究導至新的分子和化合物問世,改善無數人的生活和生命」。

但化學近年在許多學門之間的地位頗遭小看。早在2003年,《新科學家》 (New Scientist)就有一篇預擬的「化學訃聞」,裡面寫說:「服務人類許多世紀之後,化學這門科學久病纏身,上周去世。一位奈米專家說,沒有人會悵然若失。這門科學遭受其他學門圍攻已久,化學研究物質及其互動的宗旨已被蠶食殆盡。致化學於死的是一記雙叉攻擊:一個是生物學,拿走了生物分子的研究,另一個是物理學,物理學自稱是包舉一切的根本科學,包括原子和分子之間的互動。一位物理學家說,化學變成只是大學物理課本裡的一個章節,不過是遲早的事。化學被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就此瓦解潰亡。」

不過,這篇報導留了後路,認為就像馬克吐溫當年說關於他的訃聞「十分誇大」,化學之死的報導亦然,因為化學影響人類日常生活的程度超過其他任何科學。紙上的墨跡,液晶顯示器,陰極射線管,以及其他無數塑造人類生活的產品,根都在化學。

edushare 發表於 2010-10-7 22:44

3人3法 讓有機合成「走捷徑」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蔡永彬/台北報導】 2010.10.07 02:50 am  
  
利用金屬「鈀」作催化劑,讓穩定的碳原子反應、連接形成大分子,是化學家或工業界在合成材料時相當常見的方法,但在以前卻非常麻煩。1970、80年代「走出捷徑」的三位學者海克、根岸英一和鈴木章,共享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羅芬臺是根岸的學生,他指出,在這個方法發明前,傳統的合成方法在比較劇烈的環境下進行,新方法可在室溫下,讓有機鋅或硼與鹵化物進行耦合反應。

羅芬臺說,根岸用有機鋅當材料、鈴木用穩定性更高的硼;而他們使用的鹵化物,早期用碘、溴,後來有學者研發用更便宜的氯取代。

台灣大學化學系教授陸天堯形容,他們的研究就像是「幫有機合成開了一條捷徑」。碳原子間的鍵結很穩定,要把兩個甚至多個化合物中的碳鍵結打斷製造新產物時,相當困難。但這三位學者以不同方式發明了「捷徑」,對於合成藥物、製造日常工業用品都有很大幫助,更促成有機化學領域的蓬勃發展,例如調味用的肉桂醛就得以量產。

羅芬臺說,根岸英一是「傳統日本式」老師,教學很嚴格,很重視動手做實驗。陸天堯笑稱「三個人都是我的老朋友了」,根岸、鈴木都曾到台大化學系講學,學生學到的是「第一手資料」,反應熱烈。

陸天堯說,1981年鈴木在一本很差的期刊上首次發表相關論文,卻引來近900人引用,足見「好的文章在哪裡都有人看」;他以「翩翩君子」形容這三個人,也在第一時間寫電子郵件向他們道賀。

edushare 發表於 2010-10-7 22:45

赫克獲獎 為化學增闢研究空間

【中央社╱華盛頓6日綜合外電報導】 2010.10.07 02:50 am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3位得主之一的美國學者赫克(Richard F. Heck)創造出1種化學工具,為化學家和醫學研究人員開啟了可能的研究新空間。

赫克現為德拉瓦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榮譽教授,因發明以他為名的化學反應,而成為獲得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的3名教授之一。

這個所謂的鈀催化交叉耦合(palladium-catalyzed cross coupling)對赫克研究領域以外的人而言,可能所知不多;但對化學家來說,這打開了各種實驗之門,這些實驗先前因難以誘使碳原子相互反應而受阻。

赫克1931年出生在麻州春田市(Springfield),1954年在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獲得博士學位。他的學士學位也是在加大獲得。

他畢業後曾進入蘇黎世(Zurich)瑞士聯邦理工學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其後在德拉瓦1家化學公司Hercules Powder任職。

他1971年進入德拉瓦大學化學暨生物化學系任教,並在該系研究日後使他成名的這種化學反應。

該校校長哈克(Patrick Harker)說,該校對赫克及其研究「感到格外驕傲」。

德大教務長艾普爾(Tom Apple)發表聲明說:「這是赫克教授及其同僚的一大成就,他們研發出極為複雜的工具,以協助科學家製造可能的抗癌藥物。」

不過赫克本人在菲律賓的家中接受訪問時表示,他的工作重要性在最初並不明顯。

他說:「隨著我們工作進展,重要性才有些提高。當我工作得再久一點時,這似乎就相當重要,此後進展良好。」

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表示:「這種反應的重要性無以復加。」

該學會會長佛朗西斯科(Joseph Francisco)今天發表聲明說:「得獎人都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先進的科學家,他們的研究創造出新的分子與化合物,可改善數百萬人的生活。這使我們製造出革命性的新藥、塑膠和其他改善各地人們生活的產品。」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