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源分享論壇's Archiver

edushare 發表於 2010-12-31 00:39

砷元素解析/顛覆生命想像 新砷物 吃毒當吃補

2010/12/27  【聯合報╱記者陳幸萱】

[img]http://mag.udn.com/magimages/4/PROJ_ARTICLE/0_0/f_290801_1.jpg[/img]
圖中是NASA科學家發現以砷為食細菌的美國Mono湖,那裡有不少怪石,沒想到也存在奇特的生命。(路透)

[img]http://mag.udn.com/magimages/4/PROJ_ARTICLE/0_0/f_290801_3.jpg[/img]
研究人員從摩諾湖找到的GFAJ細菌,在電子顯微鏡下,看起來像米粒,它們有著和其它物種全然不同的代謝系統。(路透)

「這些年來,科學家對尋找外星生命的熱忱和研究是很積極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李家維說。但是,「外星生命」很可能就存在我們身邊!

2010年12月初,NASA 公布一項重大發現,科學家發現一種可以靠砷 (arsenic) 存活的細菌,這就是一種全新的生命形態。這種李家維稱之為「異形生物」的細菌,可以在高砷環境中生存,並以砷取代生物細胞內構成生命的六大要素之一的元素─磷(phosphorus )。

一般科學家的認知,碳、氫、氧、氮、硫、磷六種元素是構成生命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而砷對一般生物來說則是毒性物質,可以在細胞中取代磷的位置。因為在化學元素週期表中,砷就排在磷的下面,化學結構相似;李家維說,因此砷可以用和磷相同的管道進入細胞中,但卻無法發揮磷在細胞中的功能,會讓細胞死亡。

李家維指出,磷構成一般生物的 DNA 骨架,並以 ATP 的形式傳遞細胞能量,細胞內的重要生理活動也會使用磷酸根當「開關」,啟動或關閉特定蛋白質活性;磷是細胞內的重要物質。NASA 新發現的微生物卻可以砷代替磷的功能,把蛋白質、脂肪甚至DNA中的磷,以原本對生物有劇毒的砷取代。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天文生物學研究所 (NASA Astrobiology Institute) 的 Felisa Wolfe-Simon 博士與美國地質調查局 (U.S.Geological Survey) 合作,從摩諾湖沉積物中取出微生物培養,餵食醣、維他命及一些稀有金屬,完全不給這些微生物磷酸鹽 (磷在生物中最常被運用的形式),而給予愈來愈多的砷酸鹽。

其中有一種被命名為 GFAJ-1 的菌株,屬於喜歡高鹽環境、大多存在海洋中的鹽單細胞科 (Halomonadaceae),被研究團隊挑出來放在試管中培養;其中一些 GFAJ-1 細菌被放在高量砷酸鹽的環境,另一些只獲得磷酸鹽。

實驗結果發現,以砷酸鹽餵養的細菌雖然長得比獲得磷酸鹽的細菌慢,但仍可穩定生長。菌種每 2 天就能繁殖 1 倍。此外,儘管 GFAJ-1 細菌體內的磷酸鹽無法被徹底清除,GFAJ-1 細菌確實已經開始把砷酸鹽當成生長的養分,取代原本磷酸鹽的功用。

「由研究資料,我們得知砷酸鹽逐漸全面取代磷酸鹽。」Wolfe-Simon 表示,「如果我們是正確的,這種微生物已經以全然不同的方式存活下來。」

臺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副教授廖秀娟表示,這項發現是科學界對生物體必需元素知識的顛覆,外太空的生物探討方式需要被重新思考。因為目前人類往外太空尋找生物時,多是朝含有地球上生物必需元素的環境尋找;如今發現有細菌能靠過去認定的「毒性物質」生長,表示科學家需要對「適合生物生存」的環境重新定義。

edushare 發表於 2010-12-31 00:41

砷元素解析/吃砷好氧菌 幫地球解毒

2010/12/27  【聯合報╱記者陳幸萱】

砷對人類公共衛生而言是很大的威脅,臺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副教授廖秀娟團隊和美國地質調查局 (U.S. Geological Survey) 合作,研究臺灣地下水中砷的來源;發現微生物是將砷「釋放」到水裡的重要生物因子。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報告指出,長期引用含高濃度砷 (AsO3) 的地下水,使孟加拉目前面臨「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集體中毒事件」。在全國 1.25 億人口當中,至少有 8500 萬人因長期飲用含有高濃度砷地下水而引發大規模中毒。

在半個世紀前,「烏腳病」也曾流行於臺灣西南沿海一帶;許多學者認為,這與引用高砷含量的地下水有關。隨著臺灣自來水普遍化,飲用地下水而引起烏腳病的嚴重病例已不復見。

但臺灣仍有許多地區地下水砷含量高於世衛組織定的 10 ppb (微克/公升) 安全值;廖秀娟指出,宜蘭、雲林、濁水溪沖積扇和金門,有些水井的地下水含砷量甚至高達數百 ppb。

廖秀娟說,雖然目前臺灣人很少直接飲用地下水,但養殖漁業大量使用地下水,可能已經造成嚴重的生物累積效應。而「要解決問題,就要探討基本的機制」,研究高砷含量地區的砷如何從環境進入水中。

廖秀娟研究團隊分析從濁水溪沖積扇及布袋地區採回的土壤樣本,發現只要十週,含有微生物的土釋放出的砷就高達數百 ppb;而去除微生物的泥土,所「貢獻」的砷則相當有限。

研究團隊再從中篩選出一種特定的好氧菌 (喜好有氧環境的細菌),發現三十分鐘內,這些細菌就可以把濃度達 2,000 ppb 的三價砷氧化成毒性較低的五價砷。

這些吃「毒性物質」的微生物,能藉由轉換砷的氧化還原態,就像攝食般獲得能量;是地球上原本就能抵抗環境中毒性的生物。廖秀娟說,這應該也是世界上首次發現高砷地區「原產」細菌具有「解毒」功能;雖然還在實驗階段,但未來有可能應用在環境復育上,將有解毒功能的現地細菌放回,降低高砷環境的毒性。

[b]未知生命 來自另一起源?[/b]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李家維指出,目前地球上的生命有許多共同特徵,因為本質極為相像,學界多認為,這些生命是來自同一次的生命起源。

這些相似之處包括,生命由有機物組成,細胞內分子的骨架都是由碳(C)所構成,DNA的雙螺旋分子全部都是右旋,並且除了少數例外,所有科學家熟悉的生物,都使用同樣的二十種胺基酸來建構蛋白質。

若能找到一種生物,違反科學家熟知的這些生命規則,「就是和我們不同的異形生命。」李家維說,科學家過去幾年就一直在尋找能用砷取代磷,或用矽(Si)取代碳的生物;因為砷和磷、碳和矽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相近,都有類似的化學性質,但我們熟知的生物卻「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其中一種元素,並讓它們在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

李家維說,這種「不約而同」的選擇,可能是因為來自同一次生命起源。他指出,NASA的新發現可說是被「熱烈期盼的研究成果」;不僅代表地球上的確存在我們所不知道的「異形生命」,同時也可能是地球上不只有過一次生命起源的證據。

edushare 發表於 2010-12-31 00:41

砷元素解析/延伸閱讀

2010/12/27  【聯合報╱記者陳幸萱】

1.崔鐘雷/《外星生物未解之謎大記錄》(簡體中文)/哈爾濱出版 社出版

2.妮娜‧貝克(Nena Baker)著,李毓昭譯/《別碰有毒日用品》/晨星出版社出版

3.張愛華主編/《砷與健康》(簡體中文)/科學出版社出版

4.通鑑文化編輯部/《神秘生物未解之謎》/通鑑文化出版

5.《科學人》月刊2008年1月號(異形就在你身邊?),遠流出版社出版

6.阿米爾‧艾克塞爾著,許晉福譯/《機率1:第 二個地球─揭開外星生物之謎》/世潮出版社出版

ABC必學單字大閱兵

DNA(deoxyribonucleic acid)去氧核糖核酸

ATP(adenosine triphosphate) 三磷酸腺苷

ppb(parts per billion)十億分之一,可用在質量上,一公斤物質中有一微克某物質,某物質含量即為1ppb。

As(arsenic)砷(化學元素)

P(phosphorus)磷(化學元素)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