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源分享論壇's Archiver

edushare 發表於 2011-11-21 14:06

絲路看科學/駱駝背家當 旅人最信賴夥伴

2011/11/20 【聯合報╱呂怡貞撰稿‧本文由科學人雜誌提供】

[img]http://mag.udn.com/magimages/4/PROJ_ARTICLE/0_0/f_355397_1.jpg[/img]
絲路展中栩栩如生的駱駝模型,吸引許多民眾參觀。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古絲路貿易中,駱駝背負著商旅的家當與商品,在風沙中邁開穩健踏實的步伐,浩浩蕩蕩行經遙遙千里路,成為旅人最信賴的夥伴。駱駝,俗稱沙漠之舟,能適應嚴酷的沙漠環境,牠們為因應環境而生的特殊身體構造與機制,更會發現,駱駝真不簡單!

駱駝是哺乳綱偶蹄目駱駝科動物,雙峰駱駝、單峰駱駝、駱馬與羊駝等均屬此科,後兩者體型較小。駱駝科動物主要特徵為身體比例上頭部較小、身體中段較大、頸部長,鼻吻部長、上唇中央有裂縫,四肢修長、末端各具兩趾;草食性,有三個胃,會反芻。

雙峰駱駝主要分布於中亞(哈薩克、蒙古與中國西北部),棲地均為沙漠或乾燥地區;單峰駱駝則分佈於西亞(中東、阿拉伯半島)、印度及北非的草原或沙漠。目前駱駝的野生族群已大幅縮減,而畜養範圍擴大,世界保育聯盟(IUCN)將其列為野外瀕臨滅絕物種。

除駝峰數不同之外,單、雙峰駱駝的體毛也因棲地不同而有差異。雙峰駱駝為了耐寒,體毛多、長且為雙層(內層濃密,可加強保暖),毛色較深,有趣的是,眼睫毛亦然,相當令女生嫉妒;單峰駱駝的毛較短,呈淺褐色或白灰色,抗熱能力較佳。駱駝於春季時(約4~6月)換毛,換毛中的駱駝,常會讓人誤以為牠們得了皮膚病。

駱駝的壽命約40~50歲,在3~6歲時性成熟,平均兩年生一胎,一胎一仔,懷孕期長達13~14個月。剛出生的駱駝寶寶胎毛為灰白色,駝峰構造不明顯,一歲後脂肪才會慢慢聚集到駝峰上。單、雙峰駱駝在野外原生環境中較不可能相遇,但在人為畜養下,可交配生下有生育能力的後代,且單、雙峰都有可能。(呂怡貞撰稿‧本文由科學人雜誌提供)

edushare 發表於 2011-11-21 14:51

絲路看科學/蠶寶寶吐絲 1200公尺不間斷

2011/11/13 【聯合報╱呂怡貞撰稿】

[img]http://mag.udn.com/magimages/4/PROJ_ARTICLE/0_0/f_353940_1.jpg[/img]
蠶寶寶一次會吐出兩條連續不斷的蠶絲,蠶絲的光澤來自其橫斷面接近三角形,似三稜鏡的結構,可讓光以不同角度折射。 電腦繪圖/姚裕評  

不同的纖維具有不同的特性,可以開發出千變萬化的紡織品。例如,屬於天然纖維中的動物纖維,常使用的主要是蠶絲和羊毛。蠶絲為絲織品的原料,為蛋白質纖維,其光澤來自三角形的橫斷面,似三稜鏡的結構,可讓光以不同角度折射,看起來就會亮亮的。一顆蠶繭可抽出兩條分別長800~1200公尺連續不斷的蠶絲。

天然纖維因為具多孔性,優點是舒適透氣,但缺點為長度僅有25~40毫米(蠶絲除外),必須在織造前先撚製,將多根短纖維扭轉與交纏成一條長紗;另外,天然纖維有較容易變質的問題,如羊毛怕鹼、棉怕酸,在清洗時須留意。

石化產業造就了近代纖維科技—人造纖維。人造纖維又稱化學纖維,各式石化塑料均能做為原料。目前以提煉石油為大宗,經由化學反應製成高分子聚合物再抽成纖維,此類人造纖維又稱石化纖維或合成纖維。

合成纖維原料為固態的塑膠原料母粒(即塑膠顆粒),經高溫熔成黏液態後,經由熱塑形過程形成一整條細長的合成纖維。常見的合成纖維有聚酯纖維(PET纖維,材質同寶特瓶,用量最多)、聚醯胺纖維(nylon纖維,又稱尼龍,常做成各種背包或行李箱的內襯)、聚丙烯晴纖維(又稱壓克力纖維,常用來做成毛衣)等。合成纖維較天然纖維不吸水,不易發霉,可塑性大,織品輕薄。

天然纖維是大自然寶貴的資源,人造纖維則帶來更多元的穿著選擇。不論哪一種纖維,原料取得方式與製程均需重視環保、降低生態的負擔,這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更是身為現代消費者應深思與重視的議題。(呂怡貞撰稿‧本文由科學人雜誌提供)

edushare 發表於 2011-11-21 14:52

絲路看科學/織出漢民族深遠文化

2011/11/06 【聯合報╱呂怡貞撰稿】

早在石器時代,人類便懂得利用獸皮與樹皮等天然素材,披覆在身上做為保暖或防護;千年以前,中國絲綢與布疋經由絲路傳到西方,促進了東西方的交流;工業革命時發明了去棉籽的梳棉機,採收棉花田的人力需求大增,間接促成了南北戰爭。古往今來,紡織工業的歷程在人類生存與歷史文化上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翻翻字典,8000個常用中文字裡,糸部首的字就有200多個;糸即細絲,可以看出紡織品影響漢民族文化的深遠。紡織產業屬於輕工業,包括了材料工業的紡織原料,以及精密工業的紡織設備。

紡織原料主要為天然纖維與人造纖維。能用做紡織的纖維需要具備一些基本條件,首要是細長,長度與直徑比至少100:1;再者必須具有可紡性與可織性,可紡性講求柔軟、強韌,可織性則著重耐磨,在織造時不容易因摩擦而斷裂。最後也著重纖維是否彎曲,以頭髮比喻,紡織業者比較喜歡「自然捲」,「離子燙的頭髮」可不能算是好纖維,甚至必須加工把它燙捲。

此外,織品的品質源自於纖維本身的微細構造,包括纖維的材質、粗細、橫斷面多樣化等,都是影響舒適度的重要因素。人類的頭髮也是纖維,直徑為40~100微米,常用紡織纖維的直徑約為頭髮的1/5(如棉纖維直徑為10微米)。台灣的紡織科技在「次微米」(纖維直徑小於1微米)的技術已相當成熟,這麼細的纖維可使織品產生細膩質感,亦用於機能型紡織;例如,紗線與布疋可充分表現出吸濕快乾與透氣防水的特性,而布的表面經處理後還能抗菌除臭。(本文由科學人雜誌提供)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