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源分享論壇's Archiver

edushare 發表於 2011-11-21 14:28

蜂螫解析/凶狠虎頭蜂 也是綠建築高手

2011/11/13 【聯合報╱本報記者鄭朝陽】

[img]http://mag.udn.com/magimages/4/PROJ_ARTICLE/0_0/f_353998_1.jpg[/img]
黃腰虎頭蜂(Vespa affinis)。(路透)

入秋以來,民眾遭虎頭蜂攻擊事件頻傳,甚至有女童遭自家屋簷下的虎頭蜂攻擊致死案例,令人聞蜂色變。

虎頭蜂攻擊人的意外事件為何總出現在秋季?農委會林試所副研究員陸聲山指出,虎頭蜂一年築一次蜂巢,雄蜂完成交配任務後死亡,幼蜂和雌蜂分飛外出找尋合適的地點造屋安居,俗稱「分巢」;再加上舊巢容易被當年颱風損毀,因此每年重新築巢是虎頭蜂的生態習性,不同於一般蜜蜂的蜂巢可用七、八年。

陸聲山表示,虎頭蜂通常在初夏開始築巢,秋天完成築巢工作,並頻繁外出覓食準備過冬。因此,人們在秋天遭遇虎頭蜂攻擊的機率特別高。

[b]翅膀有力 可飛數公里[/b]

為什麼人們常在住家附近發現虎頭蜂窩?長期研究虎頭蜂生態的陸聲山指出,通常虎頭蜂在人煙罕至的地方築巢,牠的翅膀有力,能飛行遠達數公里往返覓食。因而只要找到遮風蔽雨的地點就能停留,覓食的飛行距離不是問題,樹枝、樹洞、草叢、地穴乃至於房子的屋簷、露台下方,都是虎頭蜂安全的棲身之所。

另外,虎頭蜂屬雜食性的胡蜂,不像素食的蜜蜂單純以採花粉和花蜜維生。陸聲山說,虎頭蜂除了吸食花蜜,也吸植物的汁液、熟透或腐爛的水果、果皮汁液,連小毛毛蟲或是其他小型昆蟲牠也會吃。因此,虎頭蜂又被稱為「肉食性昆蟲」。

[b]雜食習性 往民宅靠近[/b]

因為食性雜食,虎頭蜂自然往人們居住的地方靠近,「就像蟑螂喜歡在人們的住家活動一樣。」陽明山國家公園解說員陳振祥說,虎頭蜂的嗅覺好,吃剩的果皮、飲料和食物都可能招來虎頭蜂群,民宅散發的食物味道是吸引虎頭蜂遷居的原因之一。

陸聲山表示,虎頭蜂和蜜蜂都築六角形的蜂室,但虎頭蜂巢的外觀多變化,球形、橢圓形、梨形都有。不論哪一種蜂巢,都是精心設計的環保綠建築。

他說,虎頭蜂用強有力的大顎刮取樹木的纖維,與口內的分泌物混合成紙漿搭建「紙蜂窩」,層層包覆之間留有夾層空隙,具保暖絕緣效果,能耐夏季高溫及冬季嚴寒,「室溫」控制在26至28℃;而虎頭蜂取水與搧翅形成氣流,讓蜂巢保持恆溫恆溼、冬暖夏涼,是高度進化的建築設計。

[b]摘除蜂窩 打包較安全[/b]

虎頭蜂白天視力很好,加上牠們靈敏的嗅覺,人們若在山野間穿著鮮豔衣物、噴香水、使用化妝品,容易讓牠們誤以為食物而群起攻擊,通常攻擊(危險)距離約5至30公尺,但像台灣最毒、最凶猛的虎頭蜂─黑腹胡蜂,勢力範圍達100公尺,民眾一不小心就遭「蜂吻」。

陳振祥說,正因為虎頭蜂白天視力好,晚上視力差、活動力也差,當有人通報需摘除虎頭蜂窩時,通常會利用夜晚以細網把蜂窩連同樹木枝條一起「打包」摘除,比較安全;如果強用火攻或水攻,很容易造成蜂群逃竄,再集結起來群起圍攻,萬一有路人經過,後果不堪設想。

[b]刺針螫人 須儘速拔除[/b]

陸聲山表示,一般的蜜蜂生性並不喜歡螫人,虎頭蜂若不經驚擾或激怒,也不會隨便螫人;像有小朋友會拿石頭砸虎頭蜂窩,就是犯大忌。

他說,蜜蜂與虎頭蜂這兩種蜂類的腹部末端都有一根隱藏、可伸縮的刺針,功能是產卵、鑽孔、穿刺食物和攻擊、注射毒液之用。

[b]清水洗傷口 逆風躲避[/b]

蜜蜂的刺針末端有倒鉤,一生只能螫一次,螫完後刺針斷裂,3至10 秒即「殉職」死亡。因為有倒鉤的緣故,螫人時,刺針可能斷在皮膚內,有時會連同腹部的毒囊、線長形的毒腺一併脫落斷在受攻擊者皮膚內,必須儘速拔除,才不會因為肌肉持續反射收縮而將毒液繼續送入人體。

有些虎頭蜂的刺針有倒鉤,但像黑腹胡蜂這種虎頭蜂就因為沒有倒鉤,以致可以一再攻擊螫人,其毒液量會隨針螫的次數遞減。

陸聲山表示,蜂類螫人後會分泌一種「費洛蒙」物質,以吸引後方的蜂群支援攻擊,因此拔除螫針後必須用清水沖淨傷口,洗掉費洛蒙,同時往逆風的方向快跑躲避。

edushare 發表於 2011-11-21 14:31

蜂螫解析/致死蛋白、神經… 蜂毒要角

2011/11/13 【聯合報╱本報記者鄭朝陽】

[img]http://mag.udn.com/magimages/4/PROJ_ARTICLE/0_0/f_353997_1.jpg[/img]
漏斗型要小心!消防局提醒民眾,若發現蜂窩呈球狀或漏斗型,就是虎頭蜂的蜂巢。 圖/本報資料照片

[img]http://mag.udn.com/magimages/4/PROJ_ARTICLE/0_0/f_353997_3.jpg[/img]
儲木場藏蜂巢。林務局位於東勢的儲木場發現一個大蜂巢,是難得一見的中華大虎頭蜂,毒性更強。 圖/本報資料照片

[img]http://mag.udn.com/magimages/4/PROJ_ARTICLE/13_1219/f_353997_2.jpg[/img]

虎頭蜂這類的胡蜂的毒液有多毒?榮總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醫師楊振昌表示,以黑腹胡蜂為例,毒囊充滿時,可擠出5微升(μl)的毒液,拿1微升稀釋後可殺死十隻實驗用的小白鼠。以此估計,約需上百隻虎頭蜂毒素才足以危害人體。

[b]曾經休克 復發率更高[/b]

不過,由於人體可能對蜂毒過敏,進而引起嚴重休克反應致死,尤其是曾被蜂螫而休克的病人,一旦再遭蜂螫,復發率會更高,過敏反應也會更強烈,要特別小心。

楊振昌表示,虎頭蜂毒液含有「致死蛋白」,這是一種具有分解磷脂質活性的磷酸酯酶(phospholipase A1),它會破壞紅血球,有間接溶血作用,溶血強度約為一般蜜蜂毒素所含磷酸酯酶(phospholipase A2)的兩倍。這種溶血作用會引起腎臟衰竭、電解質異常(如高血鉀)、貧血、黃疸等併發症,嚴重時可致人於死。

除了致死蛋白,學術界還發現虎頭蜂毒液中另有「鹼性蛋白(basic protein)」,它能直接溶血,和上述磷酸酯酶有加成作用。

[b]蜂螫後反應 可分三類[/b]

楊振昌指出,一般蜜蜂毒液的主要毒性成份是一種含胜肽(蛋白質的一種)的蜂毒(melittin),會造成螫傷部位的局部疼痛,也會改變細胞和紅血球的完整性和通透性,導致溶血反應。此外還有少量的蜂毒神經肽(apamin),這種強力神經毒素會影響脊髓功能,引起肌肉痙攣和抽搐。

人體被蜂螫後,產生的症狀從局部紅腫、劇痛、頭暈、血壓升高,到昏迷、黃疸、腎衰竭、肺水腫、心肌梗塞等大小症狀都有,大致分為局部、全身性毒性症狀及過敏症狀三大類。

楊振昌說,一般遭20至25隻以上的虎頭蜂螫傷,就容易產生全身性毒性反應,被500隻以上蜂螫則經常致命,個人反應不同,患者體質是關鍵,曾有一對兄弟被數目相當的虎頭蜂螫傷,其中一人僅出現輕微肝功異常,另一人卻有溶血、腎衰竭和呼吸窘迫症。一位醉漢遭蜂螫後,則出現腦內出血症狀。

[b]一小時送醫 死亡率降[/b]

他表示,美國每年因蜂螫導致過敏性休克死亡者約40人,根據統計,患者最好在遭蜂螫後一小時內就醫治療,才能降低死亡率。

醫界統計,第一次遭蜂螫傷的反應可以作為第二次螫傷生理反應的依據。如果第一次螫傷的反應是休克,第二次被螫傷的反應中,1至9年內有60%的機率會呈休克反應;10至20年內,有40%會呈休克反應,間隔的時間愈短,休克反應的機率愈高。

[b]塗尿?抹藥? 蜂螫先送醫[/b]

被蜂螫該怎麼辦?一般民間流傳的處理方法是以氨水或尿液塗抹傷口,也有人抹萬金油或抗組織胺的藥物。榮總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醫師楊振昌示,如果蜂螫引發全身性毒性反應或過敏性休克,上述作法完全無濟於事,儘速就醫才是保命之道。

楊振昌說,被蜂螫的一般症狀是紅腫、劇痛、發熱、瘀血,只要冰敷、擦抗組織胺類的藥物就能消炎(腫)、止痛,但不建議用尿液和氨水;因為尿液有細菌感染風險,氨水濃度拿捏不好的話,則會灼傷傷口,反受其害。

他還提醒,千萬不要抓傷口,曾有人因蜂螫傷口奇癢無比,忍不住用手抓,導致感染蜂窩性組織炎。

楊振昌表示,依照急救經驗,一旦蜂毒造成全身性的毒性反應,就會出現溶血反應、電解質異常、血壓上升、腎衰竭、全身性血管內凝血異常等症狀,此刻必須強迫利尿,必要時還須考慮血液透析(洗腎)。如果出現眼皮浮腫、咳、喘或蕁麻疹等全身性過敏反應,必須進一步使用抗過敏藥物治療,這些反應若惡化成過敏性休克,就必須施打腎上腺素急救。

楊振昌說,登山客在深山遭遇最毒虎頭蜂──黑腹胡蜂的機會大,最好攜帶腎上腺素和抗過敏藥備用,以免遭蜂螫後無法就醫而喪命。至於被蜂螫後的就醫時機,則是愈快愈好,若能把握一小時內的黃金時間就醫,風險也會比較低。

edushare 發表於 2011-11-21 14:33

蜂螫解析/必學單字大閱兵

2011/11/13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

vegetarian 素食者
carnivorous 肉食者
pheromone 費洛蒙
lethal protein 致死蛋白

[b]延伸閱讀[/b]

●《野蜂放大鏡》,楊維晟著,天下文化
●《認識台灣的昆蟲》(16),王效岳著,淑馨
●《生態設計學》,郭彥銘譯,馬可孛羅
●《蜂螫與蜂毒》(簡體),楊冠煌著,科學技術文獻
●《毒藥物季刊》,榮總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網址[url]http://www.pcc.vghtpe.gov.tw[/url]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