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源分享論壇's Archiver

edushare 發表於 2012-1-2 16:57

極端氣候解析/暖化衝擊 台灣旱澇更極端

2011/12/25  【聯合報╱本報記者 陳幸萱】

[img]http://mag.udn.com/magimages/4/PROJ_ARTICLE/0_0/f_362640_3.jpg[/img]
大陸雲南遭逢五十年來乾旱,昆明市石林縣高石哨綠塘子水庫露出了池底。 圖/取自網路

[img]http://mag.udn.com/magimages/4/PROJ_ARTICLE/0_0/f_362640_2.jpg[/img]
2007年大陸武漢黃陂受暴雨襲擊,災情嚴重。 (新華社)

[img]http://mag.udn.com/magimages/4/PROJ_ARTICLE/0_0/f_362640_1.jpg[/img]
2003年德國科布倫茲市的萊茵河和莫塞河匯流處洪水氾濫,淹沒河岸房舍。 (歐新社)

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將使台灣降雨更極端、乾旱地區增加?根據學者研究,過去70年來,台灣南、北降雨的差異日益擴大,造成「北濕南乾」的情況。全台灣每年的降雨日數也不斷減少,降雨強度卻逐漸增加,水資源的調配管理以及如何防洪、抗旱,將成台灣永續發展的最大挑戰。

[b]水文線為界 北濕南乾[/b]

中央研究院地球所研究員汪中和表示,幾十年來台灣的總降雨量變動並不大,但以一條連接花蓮至新竹的「水文線」為界,可以將台灣分為乾、濕2區,過去70年中,水文線以北的年雨量越來越多,水文線以南的面積占了全台灣4分之3,雨量卻逐年減少。這使得北部可能一年四季都有雨,南部的乾、濕季則愈趨明顯;而且台灣的降雨帶還有不斷往北遷移的趨勢。

他解釋,全球暖化應是使降雨帶北移的因素之一,因為全球平均溫度升高,從赤道附近蒸發的水能量也較高,可以朝南、北極輸送得更遠,再落下成雨,造成大區域的降雨分布改變。

加上台灣周圍的平均海洋溫度也因全球暖化增高,影響水氣蒸發量,一下雨可能就「雨量驚人」,造成極端降雨。

根據統計,台灣的年雨量在1901至1950年間雖然有震盪變化,但大致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此時平均溫度也是逐年增加。但是當平均溫度超過攝氏23.1度後,豪雨強度躍升、乾旱反覆出現,如今台灣已進入近50年的第5個乾旱期。

[b]搶水世紀 避達臨界點[/b]

汪中和指出,有不少學者擔心溫度、雨量等環境指標存在著類似的「臨界點」,當超過臨界點,環境已無法啟動自我療癒機制,就會產生極端的變化。

他表示,台灣的降雨分布會隨著氣候變遷而不斷變動,事實上全球都面臨類似的狀況。在極端氣候影響下,他認為下一個世紀可說是「搶水的世紀」,除了節能減碳、減緩全球暖化,讓地球不要再超過下一個溫度的「臨界點」之外,若能保有較好的生態環境與森林資源,加上適當的用水規畫,台灣才能適應變動中的氣候,將降雨變化帶來的衝擊降至最低。

[b]地表水不足 地下水彌補[/b]

全球暖化可以改變降雨分布,造成集水區改變,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建議,台灣可以善加利用地下水,彌補降雨分布改變而造成的地表水不足。

汪中和表示,台灣高山的水庫易有淤積問題,壽命較短暫,地表水也易受降雨影響,在氣候變遷下面臨缺水窘況。若是能將地表水、地下水聯合運用,應可解決水資源不足與地下水超抽的問題。

他指出,西南沿海超抽地下水而造成地層下陷,同時也「透支」了地下水資源,但台灣的濁水溪沖積扇、濁水溪與蘭陽平原都含有豐厚的地下水層,卻幾乎很少被運用。尤其是濁水溪沖積扇,估計扇頂區地下含水層面積達600平方公里,「地下水庫」的蓄水量可能比曾文水庫還大。

汪中和說,過去都在沿海抽取地下水,但其實沿海的地下水補助慢,所以才會有超抽地下水問題。若改在沖積扇的「扇頂區」,也就是靠近山麓的地方抽取地下水,因為該地區的水補注快速,地下水資源可說是源源不絕,不但沒有地層下陷問題,就像一個「活水庫」,可以大量使用。

以濁水溪沖積扇為例,在沖積扇的扇頂區正好進入地下含水層,水流入地下、含水層達飽和狀態後,水就無法再存入含水層,直接流入大海。汪中和說,濁水溪每年從上游至下游的逕流量達60億噸,真正被使用的只有20至25億噸。若在扇頂區抽取地下水,濁水溪會不斷補注,絕對能補足目前濁水溪流域每年4億噸的水資源缺口。

除了改變攔水措施,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周佳也建議政府思考如何省水,諸如調整水價、重新思考休耕規劃及較省水的水稻耕作方式。

他指出,未來在氣候上「變化會是常態」,面對旱災、水災等各種天然災害,應該將心態調整為「減災」而不是「防災」,訂出不同狀況下的應變措施;因為隨著極端氣候愈來愈明顯,這些災害是「防不了」的。

edushare 發表於 2012-1-2 16:59

極端氣候解析/降雨不均 寶島漸成沙漠?

2011/12/26  【聯合報╱本報記者陳幸萱】

[img]http://mag.udn.com/magimages/4/PROJ_ARTICLE/0_0/f_362642_1.jpg[/img]
石門水庫昔日滿水位的龍珠灣美景,因水庫水位不斷下降,已變成乾枯的泥地。 圖/本報資料照片,記者劉愛生攝

[img]http://mag.udn.com/magimages/4/PROJ_ARTICLE/0_0/f_362642_2.jpg[/img]
八八水災後,南部雨量劇減,造成高屏區主要水源高屏溪水量減少。 圖/本報資料照片,記者劉學聖攝

黃沙滾滾、鮮少綠意的沙漠景觀,是否會在乾旱現象愈趨明顯的台灣出現?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周佳指出,在全球暖化影響下,台灣「降雨兩極化」的現象的確會愈來愈明顯,但應該還不至於發生沙漠化。

沙漠化是指長時間不下雨、氣候變得像沙漠一樣,年雨量少於50毫米。通常沙漠會出現在中緯度地區的大陸西側或是封閉的大陸內部。

[b]飽和水氣壓 逐漸增高[/b]

周佳指出,台灣在夏季時,非常容易有颱風靠近,不會長時間不下雨,颱風帶來的降雨量往往也都不少,所以不會真的「沙漠化」。

但他表示,台灣的確很有可能發生乾旱,尤其中、南部地區,可能每年都有下雨,卻每年都發生乾旱;這是由於台灣的氣候和地形將「降雨兩極化」的現象放大,也就是有雨的地方降雨愈來愈多,雨量較少的地方降雨則愈來愈少;並且強降雨的頻率與強度都將增加。

一般認為全球暖化會造成降雨兩極化及強降雨。周佳解釋,乾旱地區主要是受下沉氣流控制,因下沉氣流使水不易蒸發,也就不容易下雨;雨量較多處則多由上升氣流控制。全球暖化除了使溫度增加,也使空氣所含水氣的「飽和水氣壓」增高,提供更多含水量。

[b]強降雨程度 更加明顯[/b]

他比喻,原本水在大氣中的對流就像是從樓下提一桶水搭電梯到樓上(蒸發),把水從樓上倒下來(降雨);全球暖化後,空氣內含水能力增加,海水表面的蒸發更利於水的對流傳送,此時就像是一次提兩桶水坐電梯,每次樓上倒下來的「雨量」就更多了,使原本就易降雨的地方「越來越濕(wet getting wetter)」。

而較乾的地區有下沉氣流將上層的乾空氣往下帶,但因為全球暖化,空氣中的含水量變多了,這些水氣集中在大氣底層,使大氣中的高、低層含水量相差更遠。如此一來,空氣中的水蒸氣要達飽和、上升至高層再降雨的難度就更高,讓原來雨量偏少的地方越來越乾(dry getting drier)。

周佳指出,目前在觀測上已能看到降雨兩極化、強降雨兩種趨勢,強降雨的程度甚至比科學家所預測的氣候模式更加明顯。

edushare 發表於 2012-1-2 17:00

極端氣候解析/必學單字大閱兵

2011/12/26
【聯合報╱】

必學單字大閱兵

desertification 沙漠化

hydrology 水文

groundwater 地下水

global warming 全球暖化

extreme climate 極端氣候

[b]延伸閱讀[/b]

●人間氣候的前世今生/2010年探索基礎科學講座/case.ntu.edu.tw/climate/01d.htm

●環境倫理學/Holmes Rolston,王瑞香譯/國立編譯館

●歷史上的大暖化/Brian Fagan/野人文化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