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源分享論壇's Archiver

edushare 發表於 2012-2-13 13:48

台灣獼猴解析/猴搞怪 人類有責任

2012/02/12  【聯合報╱本報記者鄭朝陽】

[img]http://mag.udn.com/magimages/4/PROJ_ARTICLE/0_0/f_370813_1.jpg[/img]
台東縣東河鄉登仙橋獼猴休憩區,每逢長假就有大批遊客來看猴、餵猴,不過猴子有可能抓傷人。 記者李蕙君/攝影

[img]http://mag.udn.com/magimages/4/PROJ_ARTICLE/0_0/f_370813_2.jpg[/img]
雲林湖山水庫附近果園,常見成群獼猴下山摘食水果,果農飽受其擾。 記者陳信利/攝影

[img]http://mag.udn.com/magimages/4/PROJ_ARTICLE/13_1219/f_370813_3.jpg[/img]
台灣獼猴常是家族集體出動。  圖/農委會特生中心提供

近來不斷傳出台灣獼猴侵擾果園,讓農民損失慘重、不堪其擾;高雄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的獼猴更有攻擊性,直接搶遊客手上的東西吃,負面形象深植人心。人猴關係丕變,潑猴不教誰之過?

「哪裡有easy food,獼猴就會往那裡去。」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指出,動物求生存的本能都一樣,就是用最簡單的方式找到好吃、又能填飽肚子的食物,農民的果園正好提供這種環境。

裴家騏說,其實松鼠、鳥類對果園的危害更大、更頻繁,只是獼猴的體型大、目標明顯,加上政府把牠們列為保育類動物,才格外受矚目。而果園和獼猴的棲息地往往只有一線之隔,導致猴群經常光顧,讓農民頭疼不已。

在玉山國家公園、高雄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等地,常見民眾餵食猴群,以致猴群爭搶食物,進而對其他路過的民眾有攻擊行為,高雄市政府不得已祭出不得餵食獼猴的禁令,同時為公園內遊客投保意外險,防範猴群攻擊。

裴家騏表示,獼猴是靈長類動物,和人類很像,學習能力很強,「就像兒童會尋找無法招架他們笑容的人一樣」,獼猴也會藉由和人們的互動經驗,學習「尋找機會」。

例如獼猴原本不知道人類會提供食物,人們餵食獼猴,「會讓牠們以為,這些用兩隻腳走路的動物會給東西吃。」

裴家騏說,當少數人的餵食行為持續發生,獼猴無從判斷不同遊客的差異,即使是陌生人,也以為是昨天那位餵食者,進而認為所有遊客都會提供食物,甚至讓牠們跳到身上,導致多數沒有餵食企圖的遊客受到獼猴搶食的侵擾,形成惡性循環。

「說實在的,獼猴很無辜,是人們教牠們這麼做的,這是學習而來的。」裴家騏表示,猴子的模仿能力強,彼此之間也會互相學習,原本不和人互動的獼猴有樣學樣,跟著受影響。

裴家騏說,這種情況在美國也很常見,例如美國許多國家公園一再告誡遊客,不要留下任何食物,以免黑熊、棕熊聞香而來,導致攻擊事件,因為大熊也會學習從人們身上找到easy food。

早年的人猴關係,可不是現今這樣。

十幾年前,壽山獼猴生態曾被當成典範,人猴彼此不干擾,沒想到自2003年,柴山獼猴的形象由正轉負,裴家騏認為這跟人類餵食大有關聯。

農委會特生中心副研究員張仕偉指出,20年來,壽山的台灣獼猴族群數量倍增,加上人們的開發行為進逼,獼猴和人們產生衝突,除了餵食之外,也可能隱藏食物供給不足等環境壓力。

[b]棲地成水泥林 猴往何處去?[/b]

台灣獼猴族群量明顯增加,並與人們衝突不斷,看在保育專家眼裡,潑猴本無辜,是牠們棲息的山林範圍不斷縮水,讓牠們承受沉重的生存壓力。

緊臨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的中山大學,是人猴衝突頻繁的現場之一。2000年,中山大學增建的文學院,建在壽山的山林綠野裡,水泥建築占用獼猴的棲地,人們的活動區域和獼猴棲地重疊,經常發生獼猴進入校園覓食、搶食事件。

另一個人猴衝突場景在雲林縣斗六市的湖山里,上百隻台灣獼猴下山覓食、撒野,農民苦不堪言。當地民眾表示,過去所見獼猴只見零星幾隻,最近不但平地常見猴群出沒,數量愈來愈多,推測應該是受湖山水庫築壩工程干擾,加上砍伐樹林,獼猴無處可棲,逼得牠們下山找食物。

農委會特生中心主任湯曉虞指出,人為開發、國有林班地大量採單一樹種造林,都不利獼猴生存,被迫遷徙,以致人猴衝突更加頻繁。

特生中心副研究員張仕偉表示,早年獼猴看到人會躲得遠遠的,根本不敢靠近,當年牠們不是保育類動物,被人們抓來賣、宰來吃的情況時有所聞。但20幾年前野生動物保護法公布施行,農民看到獼猴只能驅趕,擔心觸法不敢捕殺,獼猴數量增加,行為也愈來愈囂張,農民把這筆帳記在政府身上。

張仕偉認為,過去獼猴受到保護,數量穩定增加,但可能因氣候變遷、人為開發,導致棲地消失、食物來源不足,才入侵人們的生活圈,並用餵食破壞彼此「相敬如賓」的關係。因此,人類要負一半的責任。

edushare 發表於 2012-2-13 13:49

台灣獼猴解析/尊重自然法則 徹底禁絕餵食

2012/02/13  【聯合報╱本報記者鄭朝陽】

為了阻止獼猴搶奪食物、破壞農作物,人類架設電網、節育、甚至獵殺等手段盡出,卻收不到百分百的效果。專家認為,至今尚無標本兼治、長治久安的方法,設法與猴群和平共處、共生共榮是努力的方向。

日本山區的獼猴150萬隻,是台灣的5倍多,日本每年開放獵殺1萬5千隻,由各地方政府申請登記,控制猴群數量,同時把其中的壞分子清除,避免「帶壞」別的獼猴。

農委會特生中心副研究員張仕偉說,日本農民預防猴害已經相當科技化,他們利用太陽能發電,在果園、農田周圍架設電網,控制電網的安培數,讓獼猴觸電時受到驚嚇逃跑,但不致昏迷死亡;日本政府也鼓勵保險業者提供農作物損失保險,讓農民不用擔心獼猴釀災。不過,各種方法的效果有限。

張仕偉舉例,在果園四周架設電網、漁網(讓猴子不好攀爬),效果比擺設稻草人、放鞭炮等方法好,但獼猴很「精」,和囚犯想方設法越獄一樣,牠們也會找各種破解方法入園。例如利用果園周邊較高的樹木盪進園內摘果;也可能因為電網漏電,以致電網和植物產生短路,使電網失效,如果不勤於維護這些設施,農民不可能高枕無憂。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說,蟑螂、老鼠等野生動物都會學習破解人們的圍堵或獵殺,至今也沒有長治久安的作法,即使如日本開放獵殺獼猴,只能適度減少猴群數量,透過演化,牠們還是會找到趨吉避凶的方法。

至於為獼猴節育,張仕偉認為,雖有助於未來的生殖率與族群量,但更關鍵的因素可能是食物來源的穩定度;受氣候影響,一旦遇乾旱、洪澇,獼猴棲地的食物可能大幅短缺,自然會削減猴群數量,採人工節育不是最佳作法。

張仕偉說,採人工節育減少猴群,向來不是國際上鼓勵的好手段,「猴子的行為沒改變,問題仍在」。何況人工節育的成本很高,政府是否需要做這項投資,有待商榷。

裴家騏也認為,減少猴群數量和改善人猴衝突是兩碼事,如果沒有徹底禁絕餵食行為,「人猴大戰」仍難免。

他以高雄壽山為例,通常是強勢獼猴占據遊客的餵食區,弱勢獼猴被排除在外,猴子會學習「選邊站」,長此以往,情況更加嚴重。因此,日本的作法是帶走或獵殺這些帶頭的「壞分子」,阻止更多獼猴行為失序。

「接受獼猴和人群共處的事實,發揮創意,讓彼此和平共處、互利雙贏。」裴家騏舉例,鴨子會吃稻子,但有人採「自然農法」,養鴨剋田間蟲害,生產「鴨間稻」,頗受好評,獼猴和果園、農民之間關係也有互利共榮的機會。至於像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讓猴群和遊客親密接觸發觀光財的作法,裴家騏認為有公共衛生疑慮,並不鼓勵。

edushare 發表於 2012-2-13 13:50

台灣獼猴解析/必學單字大閱兵

2012/02/12  【聯合報╱本報訊】

Formosan macaque或Formosan rock-monkey 台灣獼猴

birth control 節育

habitat 棲息地

延伸閱讀

1.獼猴與我/徐仁修著/遠流

2.撞見野生動物/游登良著/野人

3.柴山新猴王/張友漁著/文經社

4.與野生動物共舞/裴家騏著/幼獅文化



歷史新聞         轉寄         列印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