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源分享論壇's Archiver

edushare 發表於 2012-2-13 13:52

河川環境解析/汙染追追追 底泥秀真相

2012/02/06  【聯合報╱本報記者曾雅玲、鄭朝陽】

[img]http://mag.udn.com/magimages/4/PROJ_ARTICLE/13_1219/f_369567_2.jpg[/img]
環保署進行河川底泥汙染調查,淡水河本流、支流汙染最為嚴重。淡水河貫穿台北市(左)、新北市(右),圖中S形即為淡水河主流,右邊匯入的就是大漢溪,左上延伸的就是新店溪,前方為基隆河。記者林錫銘/攝影

[img]http://mag.udn.com/magimages/4/PROJ_ARTICLE/0_0/f_369567_1.jpg[/img]
水利署六河局清除河灘廢棄物,發現其中不乏廢棄IC電路板,若遇豐水期則可能崩塌或沒入水中成為底泥。 圖/第六河川局提供

[img]http://mag.udn.com/magimages/4/PROJ_ARTICLE/0_0/f_369567_3.jpg[/img]
河川的整治,首先先在河灘打上鋼板樁行防止汙染擴散。 圖/環保署提供

現代警察追查罪犯愈來愈依靠科學鑑識,現代化的環保單位也開始應用系統鑑識方法,追查汙染來源。

環保署透過分析河川底泥,建立汙染源資料庫。透過這項堪稱「環境法醫」的辨識系統,就能找出哪些汙染成分超出標準,進而追溯河川沿岸的特定汙染源,採取查汙及提高廢水排放標準等行動。

環保署花了15年,調查全台27條主要河川底泥重金屬及其他有機汙染物,發現超過1/3的河川汙染嚴重,因而選定淡水河(含大漢溪、新店溪及基隆河)、二仁溪等11條優先深入調查。其中,大漢溪底泥因重金屬汙染程度較高,且底泥厚度、河川長度流域均具代表性,被選為首條應用「環境法醫」辨識系統的河川。

環保署土壤及地下水汙染整治基金管理委員會執行秘書蔡鴻德解釋,如果河川底泥含鎘比例偏高,汙染源可能來自於塑膠製程中添加的加強劑;若同一層底泥中含較多鋅與銅,可推斷是金屬冶煉業的汙水所導致;要是同時含鋅、銅與鉻,則顯然是電鍍業廢水;如果只有鉻,河川中、上游可能有皮革工廠,它們排放軟化皮革用的酪酸汙水,沉積在底泥中;如果含有大量的砷,應該是肥料工廠違法偷排廢水所致。

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凌永健指出,底泥是河水因重力沉積在河床表層的沉積物,來源包含降雨的沖刷物、地表逕流的汙泥、大氣中的懸浮微粒等沉降物、工廠等廢水中的汙染物,以及河川中的生物屍體分解後的沉澱物等。湖泊、水庫、一般的灌溉渠道也都有底泥,分析底泥成分可以為河川、湖泊「算命」,前世今生和未來的命運,看底泥就知道。

凌永健表示,底泥可附著的汙染量隨粒徑不同而異,粒徑小的底泥吸附性佳,容易吸附有機物、營養鹽或重金屬等,沉積成底泥後,汙染程度也較高。附著在底泥的化學物質會以分子擴散方式,緩緩釋放並溶於河川水體之中,導致河川水質及生態惡化。

檢視底泥成分,可以看出河川身世的悲喜。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系副教授蘇銘千指出,國外早就透過「定年分析」技術,分析底泥成分,推斷河川沿岸各年代有哪些產業活動。

例如美國威斯康辛州的Fox River底泥研究,從泥中同位素鉛128、銫137的定年分析,以及持久性有機汙染物與重金屬成分,便可清楚鑑識出當地在1950至1970年間,造紙工業相當活躍。

蔡鴻德表示,台灣在1960至1980年期間,廢五金業者沿著台南二仁溪淘洗、回收有價金屬,並就地燃燒廢棄的廢五金,銅離子滲入溪水,沉積在底泥中,產生生物累積作用,嚴重汙染溪畔養殖的牡蠣,當年曾引發綠牡蠣事件今日從當地的河泥還是可以找到早年汙染的線索。

edushare 發表於 2012-2-13 13:57

河川環境解析/古時滋養耕地 今成生態指標

2012/02/06  【聯合報╱本報記者曾雅玲、鄭朝陽】

[img]http://mag.udn.com/magimages/4/PROJ_ARTICLE/0_0/f_369568_1.jpg[/img]
研究人員採樣大漢溪底泥。 圖/環保署提供

[img]http://mag.udn.com/magimages/4/PROJ_ARTICLE/13_1219/f_369568_2.jpg[/img]

河川底泥曾經是人類文明的基礎,但工業化帶來的汙染,讓底泥跟著「汙名化」,甚至成為人類健康與生態的殺手。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系副教授蘇銘千表示,底泥成分複雜,早期的農業社會,可耕作之地仰賴河川氾濫的機會,把河川底泥蓄積的氮、磷、鉀等「營養鹽」往兩岸流溢,滋養這些土地,維持可耕作的地力;例如埃及人建造亞斯文高壩前,便靠尼羅河水定期氾濫遺留底泥營養鹽,維持農耕傳統。

不過,當生活汙水與工業廢水大量排入河川,帶來各式不同的有機及有害物質,透過水產食物鏈重新影響人類。蘇銘千舉例,像人類或動物用藥劑,隨生活汙水排入河川沉積,底泥便含抗生素等藥品和個人護理用品成分。

另如,用在電器與防火材料熱絕緣的溴化阻燃劑,則常是在垃圾掩埋場因風吹雨打滲漏溶解、或燃燒成灰燼飄散沉降後,成為河川底泥一部分,這些統稱為「環境荷爾蒙」,已被國際認定會干擾人體內分泌、甚至有高度致癌風險的有害物質。

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凌永健表示,河川底泥是水中汙染物的最終歸宿,它是河川水質與生態健康的指標,但近來發現一個新現象,亦即排放到河川的生活、工業汙水都符合法規的排放標準,底泥的有毒成分卻超標,河川生態也接近崩解狀態,顯示廢水排放標準和河川體質已經脫節,有必要訂定底泥品質標準,作為水體環境負荷總量管制的依據,據此重新檢討廢水排放標準,才能真正守護河川與環境的健康。

edushare 發表於 2012-2-13 13:58

河川環境解析/整治河川 有時不動更好

2012/02/06  【聯合報╱本報記者曾雅玲、鄭朝陽】

生活、畜牧及工業廢水排入河川,讓河床上的底泥成了包藏各種有害汙染物的「毒窟」,河裡的魚蝦若經由食物鏈進入人體,健康危害不小。但該不該清除底泥,則沒有定律,專家說,有時不整治是最好的整治。

環保署土汙基管會執行秘書蔡鴻德說,河川底泥毒素若有生物累積性,且會透過水產食物鏈影響人類健康之虞,政府才有必要介入整治。

蔡鴻德舉例,日本含汞的工業廢水排入河川,使食用該河魚蝦的水俁市居民罹患「水俁病」,居民腦部快速受損、終至死亡,當局最後宣布該河川「禁止捕撈」,但自始至終未整治底泥。

蔡鴻德指出,當底泥汙染物含有劇毒,如戴奧辛、多氯聯苯或多環芳香烴與大量塑化劑等致癌物,若不立即移除,汙染可能繼續擴散,且人們靠捕撈該水體生物維生時,環保單位才可能挖除有毒底泥,否則僅會持續監測,不會立即整治。

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凌永健指出,美國紐約州的經濟命脈哈德遜河,部分河段遭多氯聯苯汙染,環保當局歷經十年觀察,發現底泥覆蓋或河水沖刷速度慢,才決定挖除。但開挖沒多久就中途喊停,原因是底泥挖除工程浩大,花費昂貴,衝擊政府財政;更重要的是,原本已呈安定狀態的河川底泥,經過挖除的擾動,反而擴大汙染,「有時這麼做是不智之舉,徒勞無功」。

凌永健表示,受汙染的底泥過一段時間會「長」出另一種生態,例如有些菌愛吃多氯聯苯這些有機物,為了適應這種有毒的環境,但不被毒死,這些菌種會自行突變成有解毒功能的「脫氯菌」,久而久之,有毒的底泥環境經過自然的「療癒」,毒性愈來愈少。這些年甚至有科學家嘗試一些方法,提供營養劑讓這些微生物更活躍,加速底泥的自我療癒,達到河川「自然整治」的效果。

另一種整治作法是增加「隔離層」。蔡鴻德表示,若河水沖刷力不足,無法讓底泥的表層「新陳代謝」,政府也可考慮在底泥汙染河段上方直接傾倒新的沙土覆蓋,製造約五十公分的泥土層,隔離有毒的問題底泥,恢復底棲生物健康的生存環境。

edushare 發表於 2012-2-13 13:59

河川環境解析/必學單字大閱兵

2012/02/06  【聯合報╱本報記者曾雅玲、鄭朝陽】

aquatic environment 水體環境

contamination污染

sediment底泥

bioaccumulation生物累積

(dredge)疏浚

延伸閱讀

台灣的河流/林孟龍、王鑫著/遠足文化

都市環境學/歐陽嶠暉著/詹氏

水資源與環境保育:SOS環保救地球/樓基中/五南

淡水河系河底淤泥分佈探討及再利用可行性評估/行政院研考會/行政研考會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