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源分享論壇's Archiver

edushare 發表於 2013-11-18 20:41

單車禮儀不足 變人行道自走炸彈

【聯合報╱記者蘇瑋璇/台北報導】        2013.11.18 05:45 am

[img]http://udn.com/NEWS/MEDIA/8302443-3223523.jpg[/img]
腳踏車是公路弱勢族群,但騎到斑馬線或人行道則變強勢族群。記者潘俊宏/攝影

[img]http://udn.com/NEWS/MEDIA/8302443-3223637.jpg[/img]
圖/聯合報提供

「叮鈴!」腳踏車鈴聲催促,行人紛紛閃避。近年自行車風氣盛行,台北市Ubike更是夯到爆,馬路、斑馬線、騎樓都有騎士恣意穿梭,行人被逼到無路可走,險象環生。腳踏車從柏油路上的弱勢變成紅磚道上的強勢,學者認為,單車禮讓意識不足,政府對於自行車的教育、工程、執法的「三E」都缺乏具體對策,放任亂象叢生。

北市「微笑單車」使用量破千萬,各縣市政府跟進,自行車交通事故也隨之遽增。為了從容量有限的道路上挪出空間,北市府縮減行人穿越線、增畫自行車道,並將大量人行道改為「人車共道」。單車人口變多了,但單車禮儀卻未提升,成威脅行人安全的不定時炸彈。

台北市五月間原打算對騎上人行道的單車族開罰,後來卻又以「培養單車文化不易」喊卡。

中華民國機車黨發起人董建一說,自行車身分模糊,可在人與車之間瞬間「切換身分」,哪方便就往哪鑽,偏偏交通部態度曖昧,從不將自行車視為正式交通工具,比照機車、汽車納管。

淡江大學運輸管理系副教授羅孝賢說,台灣自行車教育宣導形同空白,不必考照即可上路,交通規則及禮讓習慣沒從小扎根,學校應負宣導之責。例如荷蘭,小學生要上單車交通安全課程,更要接受單車路考及交通規則考試。在台灣,無論使用哪種運具,心中都只有自己,「有尊重才有安全。」

羅孝賢說,自行車法規老舊不合時宜,「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將自行車與牛車、馬車、手拉(推)車列「慢車」,「這是笑話!」

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劉麗珠說,「走遍全世界,台灣真是最亂的。」政府應釋放道路空間,合理分配路權,讓自行車在柏油路上有路可走,人行道回歸行人使用,才是解方。

交通部路政司指出,擬和警政署合作,推動警察深入校園指導交通規則及自行車安全。至於法規定義自行車為「慢車」並無不合時宜疑慮;北市府近期大量開放人行道為人車共道,交通部也擔心威脅行人,曾提醒「開放須審慎」,應做好配套減少人車衝突。

edushare 發表於 2013-11-18 20:42

比硬體…我不輸北歐 比禮讓…我還差一截

【聯合報╱記者蘇瑋璇/台北報導】        2013.11.18 02:51 am

「台灣有全世界最好的自行車,差別只在人。」輔仁大學四年級學生李亮緯,八月獨自旅行挪威,他觀察以自行車天堂著稱的北歐城市,發現禮讓文化是交通秩序的關鍵,馬路上人車和平共存,正來自一份將心比心的態度。

帶著一輛紅色公路車,李亮緯經由「世界公民島」選拔,飛往挪威,踩著雙輪向北歐取經。他觀察,人口約六十萬的挪威首都奧斯陸,居民從上班、通學到購物,生活大小事都能靠自行車完成,正因使用率頻繁,汽車很尊重自行車。

他說,在奧斯陸,自行車定位和路權很明確,若道路空間不足以超車,汽車會跟在後方,不會硬擠逼車或鳴喇叭。政府祭出徵收擁擠稅、取消停車格改畫自行車道、對路邊違規停車祭出超高額罰款等手段,抑制開車。自行車騎士也須自重,不闖紅燈、不逆向、不酒駕,更鮮少騎車戴耳機。

李亮緯說,儘管奧斯陸單車流行,但公共自行車外觀破舊,乏人問津,連觀光客都不太賞光,自行車道也是近幾年才廣泛鋪設。台灣自行車硬體絕不輸北歐,缺乏的是妥善的道路規畫和禮讓意識。

李亮緯在從奧斯陸騎往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途中,曾深夜迷路,差點失溫,所幸一位老爺爺幫了他,臨別時還送一件反光背心當禮物。他讚嘆北歐人的單車安全意識非常落實。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