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蘇文鈺:聯考制度裡 我玩2年拚1年就上第二志願

2017-10-31 聯合新聞網 文/蘇文鈺(親子天下出版授權提供)


《老師,是孩子遲來的父母》 圖/親子天下出版


兒童與少年程式設計教學計劃發起人蘇文鈺。本報資料照/記者徐兆玄攝影

第一線需要的基礎教育環境

我們常常聽到美國教育好、芬蘭教育好、荷蘭教育好、德國教育好,對於這些,我都是聽聽就算了。
台灣的教育,甚至產業,要事事模仿與跟隨美國、芬蘭等所謂先進國家,是一件愚蠢的作為。
應該先考慮整體社會的體制才是。

沒修過教育學分的外行人,本不該對學習這件事多嘴。但是在大學任教的我,這幾年也常教國小、國中與高中生,仍不免對目前學校的許多授課現況感到憂心。因為,過去在教學現場首重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這兩件要事,似乎已不足以應付這個變動快速的世界。

先來談談我的求學歷程。在國小四年級以前,功課不好,甚至看起來不太聰明,數學成績經常不及格;但從國中三年級開始,一年之中的模擬考,半數以上我都是全校第一名。考高中時,我每一科都在五十分鐘以內交卷,據說我是聯招的第二十名。即使不喜歡紙筆測驗,但國三後,我就發現自己還滿能應付這類型的測驗方式。或許小考很少考好過,但大考卻很少失手,即使偶有失手,事後證明老天眷顧,失手的好。

這麼說好了,大學聯考時,我與好朋友相約要一起進清大,結果,一整個大題填錯格子,少二十七分,掉到第二志願。若不是失手,我就會進入清大動機,空間感很差又不會畫圖的我如果進入這個美名過的機械系,應該會死得很慘。如果一、兩年後又沒勇氣重考,下場肯定很不好。這樣看來,老天爺對我很眷顧。

一試定終身真的不好嗎?就我看來,它沒那麼大的威力,年輕就是本錢,為了自己所愛,重來個兩、三回都是可以的。我有個高中同學一開始填的是理工組,唸了一年,覺得自己想當醫生,決定重考後,就考上醫科。別被一般說法給騙了,知道自己要什麼,比所謂一試定終身重要得多。有的人在一分工作做了二十年後,才發現自己喜歡的是另一行,這種事並不少見,只要有決心,勇敢一點,轉行,也是不錯的啊。

終不終身是自己決定的,不是聯考這個壞東東。但是,聯考這個制度,卻給了我另外一種機會。眾人眼中萬惡的聯考,在紙筆測驗造成的填鴨式教育之下,在當年給了我不少喘息的空間。若我晚生個三十年,除了要應付比近四十年前更多的紙筆測驗外,應該無法像今天一樣做我喜歡做的研究吧!

當年的如意算盤是,我對獎狀、獎品這些東西很無感,況且在校成績也不會計入升學考核項目,於是從不太在乎自己在班上是第幾名。盤算一下,在聯考制度裡,我可以先玩個兩年,再努力拚個一年,應該就夠考上第二志願。

別叫我資優生

為什麼這麼肯定呢?道理很簡單,舉例來說,我的國中老師所帶的班級每年都會有十二至十五個學生考上雄中,然後剩下的多數會是第二志願,只有最後十幾個會到更後面的學校去。我只要在對付聯考用的模擬考上,排在班上的前面百分之五十就能穩上鳳中。同時,觀察班上眾多同學的實力,發現,只要拚不到一年我就可以輕易排進前面百分之五十,所以國一與國二不必太認真,只要把書搞懂就好,不用花太多時間練習。

這個策略應該可以安全過關,而且一般考試考不好多半是因為答題時間不夠,而不是我真的不會;至於那些真的太偏門的題目,也不用太在乎,多數人應該也不會。事實證明,我考高中聯考那次,幾乎沒有什麼偏門的題目,絕大多數是一般的題目,只有少數稍難一點,不會的題目不多。所以那次聯考,即使我都提早很多交卷,最終的分數還是高到意料之外。這次的結果給我很大的信心,上了高中以後,再次選擇從升高三的暑假再來開始拚。結果就如前面說的,沒有考上第一志願,卻也上了第二志願。我算不上什麼資優生,考試可以考得好,百分之八十是靠背誦以及不斷練習。

一路這樣長大的經驗,讓我對「資優生」這件事產生了很大的懷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學校「廣設」資優班,資優班內,厲行勤教嚴管,以考上前段國立大學為唯一目標,假如孩子是資優班裡的前幾名,理所當然就是所謂的「資優生」。資優生怕的就是功課跟不上,怕的是自己的名次落後,也許還怕如此之後,自己就得不到父母與師長的歡心。

社會變態至此,一大堆原本可以快樂學習的孩子都因此被荼毒了。

很多朋友都知道,唱片、音樂、音響、電路、訊號,這一大堆東西都是我人生重要的泥土養分與每天的快樂泉源,研究做的也是以這些為基礎。我的數學不好,但是為了把這些事物做好一點,也努力想辦法把需要的數學讀懂。到今天,唸書做事時,我照樣要把音樂開得很大聲。

現在的孩子,從國一,甚至國小開始,就有一大堆考試,而且每一次考試都馬虎不得。假日還要去做志工,都不能玩讓自己開心的東西。哪能任人玩兩年,讀一年呢?苦啊!六年下來,誰還會對唸書保有興趣?又有誰會對人生存有夢想?沒有夢想,怎麼會有持續學習的動機呢?

教科書跟參考書是不可能成為人生泥土養分與快樂泉源的。當孩子們沒有機會與時間去亂玩、亂搞,他們怎會找到自己的所愛呢?怎麼會有動機持續學習,把過去亂搞亂玩的東西變成厲害的學問呢?

讓知識真正進入腦袋

我演講時,常常質疑拚學科這件事,但是請不要誤會我的意思,認為學科不重要,相反的,學科很重要,學科不好,很多事都無法做好。舉例來說,很多孩子的數學不好,不是真的學不會,而是看不懂題目,所以國語不好才是主因。孩子對自然很有興趣,可是數學不好就會限制孩子往理工發展的可能。英文不好,就很難看得懂英文論文。同樣的,英文不好,以現階段來看,也很難學得好程式。

學科如果只是用來應付考試,老師的教學方向會跟著偏掉。我不否認有孩子就是單純對數學等學科感到興趣,但是多數的孩子是希望學一樣有趣、有用的東西。最近很熱門的資訊教育也是一樣,若是家長覺得這個很重要,硬是叫孩子學,但過程沒有人悉心陪伴,引不出興趣,學習是不會順利的。孩子不過是把「程式」這件事,視為去上另一個才藝班而已。

誠心建議,若是真要把資訊科技當成未來能力,就要從培養孩子的興趣開始,並讓孩子有足夠時間進行學習。爸媽、老師最好一起陪著孩子玩。若只是要了解資訊科技,那麼,不一定要學寫程式,用遊戲建立邏輯概念,用軟體創作,用資訊科技概念幫忙學習都可以。

Program the World 的教學現場,學習的學生在國中會考有一大堆C是正常的,然而這其中許多學生的智商與學習能力都是無庸置疑的好,會有這麼多C的原因多數不在學生身上。有學生會因為想要學程式,才開始願意唸英文、學數學。如果這些學科裡的知識都能「真正」進到他們的腦袋,孩子們的潛力肯定是無窮的。

減C這件事當然重要,但是減C這件事不只是學生的問題,老師、教育單位、教科書……以及家長等,都要思考怎麼做可以減C。例如補教教學的功能可能不大,那麼有沒有其他對策呢?同時,更不可以把減C的數目當作是一個要呈報給上級的數字。真心想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上來,才是重要。

想要把學生能力提升上來,老師絕對是關鍵的力量,用有趣課程吸引學生學習外,還要幫助老師強化自己的能力。我自己的領域很狹窄,就是資訊科技,對於教育懂的其實不是這麼多。直到後來遇到洪旭亮校長,參與了他所組織的噗浪客活動之後,更深深感受到,如果我們希望吸引更多老師參與教育的改變,就必須提供並滿足老師們需要的陪伴。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