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馬總統連任周年/四之一

【聯合報╱社論】        2013.05.19 04:12 am

馬英九歷史定位須奠基二○一六大選

李登輝執政十二年,在二○○○年將國民黨政權敗給陳水扁;陳水扁執政八年,在二○○八年將民進黨政權敗給馬英九。李扁卸任都出現政黨輪替,且兩人皆被認為是執政黨敗選的主因,二人的歷史定位也就失去了主要的憑藉與基礎。

馬英九雖不再是二○一六的總統候選人,但若卸任又出現政黨輪替,對馬英九的歷史定位當然亦是重傷巨創。自今計起,馬英九雖尚有三年總統任期,但最後一年是大選年;因而,其實他只剩下一年多、兩年不到的時間對整個政局作最後的調度。政情如此複雜,時間如此緊迫;而馬英九的民意滿意度卻是如此之低(二十一%),其所處情勢誠可謂臨深履薄,艱危萬狀。

以《聯合報》此次連任周年民調來看,主要呈現出馬英九的兩大危機:一、經濟改善,不能實現;二、歷史擠兌,不能解決。

先言經濟改善。搞好經濟是民意認為馬未來三年任期最優先之事(五七‧五%),據此可以反證民意對經濟現況很不滿意。但是,就外部言,經濟情勢有其全球性因素;就內部言,有其結構性因素。馬政府欲在未來三年中創造出一個「有感經濟」,其可能性似難樂觀。

再談歷史擠兌。二○一二年連任以來,馬政府猶如受到詛咒似地面對一連串政經歷史債務的擠兌,自油電雙漲、證所稅、美牛案、年金、核四、十二年國教、自由經濟示範區、FTA,至TPP等,無一不可謂是歷史債務,甚至連釣島及台菲漁權糾紛也是十餘年的老賬要在今日結算。因此,整個政府在過去一年中,完全淪為驅煙救火的角色,陷於爭議、陷於父子騎驢、陷於泥淖,難有新成就,民心士氣一敗塗地。即以此次民調中所舉「核四」(停止興建六一‧三%)及「年金」(不贊成政府方案六六‧八%)兩項來看,即知馬政府想在未來三年自「歷史擠兌」中脫困,亦不容樂觀。

馬總統欲扭轉情勢,最有可能的槓桿似乎仍在兩岸關係的開展、升級與創新。二○○八年馬英九首次競選總統時,民意對其最期待、認為應當最優先的「兩岸發展」、「藍綠和解」等項目,在此次民調中皆落至「最不優先」的選項(兩岸發展落至一‧八%,藍綠和解三‧八%)。此一民調似乎反證,兩岸關係等這兩塊,其實正是馬政府最有成就的兩塊;因已有了成就,就失去了優先性。同一民調指出,對兩岸交流進度滿意者四四‧九%,不滿意者三十九‧六%;認為需要擴大經濟、文化交流者五七‧一%,不需要者三一‧七%;尤可注意者:認為應展開官方政治談判者四三‧七%,不應該者四○‧八%。

未來三年,馬政府自當努力改善經濟及解決一個接一個的歷史擠兌;但若想在這兩方面出現奇蹟,恐非易事。因此,仍要繼續將心力置於兩岸發展及藍綠和解等基礎工作上,畢竟,這或許仍是國民黨贏得二○一六大選及馬英九為歷史定位奠基的主軸道路。

馬英九的歷史定位中最可確立者即在其兩岸政策。他所主張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不統/不獨/不武」,在兩岸間引導了北京的政策,在台灣內部則刺激了民進黨轉型,這些皆是有歷史高度的成就。但是,如果二○一六大選因經濟困境及歷史擠兌而致國民黨輸掉了政權,這些在兩岸政策上的成就恐會面臨翻覆,整個台灣亦可能再度進入另一個煉獄的輪迴。

民調顯示,民意認為應當擴大交流(五七‧一%),甚至期待政治談判(四三‧七%);這應當是對兩岸的交流仍有期待,並希望兩岸的政治關係能夠得到進一步的創新與解決。對這樣的民意訊息,馬政府當珍惜此一歷史機遇,更加有膽有識地朝此方向努力。一以穩定「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的兩岸政治關係」,造福兩岸未來;一以墊高民進黨在二○一六年當選的兩岸門檻,促使民進黨不得不大力轉型。

兩岸政策仍是國民黨在二○一六勝選的主要槓桿,即使敗選,也要促使民進黨在國憲認同及兩岸政策上必須認錯轉型。這些,皆可決定馬英九的歷史定位。

《馬總統連任周年/四之二》

【聯合報╱社論】        2013.05.20 02:14 am

機遇稍縱即逝 兩岸思酌建立中程政治架構

歲月如馳,馬英九總統在未來三年任期中,面對千頭萬緒的內外難題,或許已有時不我與的緊迫感;其實,對岸的北京政府,面對這段自二○○八年出現的兩岸歷史機遇之漸趨消磨,恐怕亦生好景不常的警惕。

眾所皆知,兩岸這段珍貴機遇是自馬英九二○○八年當選總統而確立;同樣亦有目共睹的是,這段機緣不無可能在二○一六年因國民黨的敗選而畫下句點。

國民黨若在二○一六敗選,如本系列社論前文所述,主要可能是因經濟未能改善及儼如土石流一般的歷史擠兌未能解決使然。但是,這一段經連戰、馬英九及胡錦濤、習近平所共同經營的兩岸機遇,其成就卻是舉世共見的;國民黨即使在二○一六年敗選,應亦不能解釋為敗於兩岸政策;換句話說,國民黨即使在二○一六敗選,兩岸亦不可使雙方所累積的成就即此化作烏有,而令兩岸再又墜入另一次的煉獄輪迴。

因此,兩岸當局應當共同珍惜馬英九的最後三年任期,務期趁此在兩岸關係上建立一個更加穩固且可長可久的架構,要穩固到不會受二○一六的任何變數所動搖的地步。此一架構即是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所說:「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相對於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的精神意涵,此一架構亦可稱作:「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的兩岸政治架構。」以上二者,皆可說是一個「中程政治架構」。

北京近年來的政策焦點能從「統一」轉移至「尚未統一的政治關係」,這是極大的突破與超越;也使兩岸得以從「目的論」的困局中,走向「和平發展」的「過程論」。胡錦濤始終主張《和平協議》,應當即是反映出已然認知「統一不易」,而欲藉《和平協議》,來建立「尚未統一的兩岸政治關係」,此即一種「中程思考」;但是由於北京方面始終未提出一個「合情合理的安排」之架構,致使馬英九方面在顧忌民意反彈之下不願迎對。

兩岸其實均確知,事到如今,必須建立一「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合情合理的兩岸政治關係」,否則北京扛著「統一」的包袱,台灣懷著「統一」的憂懼,「統一」反而成了兩岸穩固與提升政治關係的障礙。而《和平協議》既已擱淺,即應設法找到一個可以替代《和平協議》的機制,用以建構「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合情合理的兩岸政治關係」,而此一機制應當就是兩岸正在議商的互設辦事處。

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最近表示,兩岸互設辦事處即是按照「一國兩府」的架構進行;如果不承認「一國兩府」就不會同意互設代表雙方公權力的辦事處。章念馳所述雖非官方說法,卻是對於近年來兩岸思維演化的一個符合邏輯且能證諸事實的論證。而窮盡思考,恐怕也想不出除了「一國兩府」之類的思維,還有什麼機制能夠體現「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合情合理的兩岸政治關係」之架構,本報所倡「大屋頂中國」亦可歸屬此類。亦即,「一國兩府」或「大屋頂中國」之屬,皆可視作一種「合情合理的中程政治架構」。

北京曾將主張《國統綱領》的李登輝,及主張「四不一沒有」的陳水扁,逼回到台獨的牆角。如今,馬英九已將兩岸政策帶到「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不統/不獨/不武」、「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不推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台灣獨立」的位置,這已是現階段台灣民意的極致;如果北京尚知珍惜此一得來不易的兩岸共同成果,即應努力將此一成果,透過「一國兩府」或「大屋頂中國」之類的思維,進階內建於「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合情合理的政治關係架構」之上,而在未來的《兩岸互設辦事處協議》作出明文體現,以保全此一辛苦果實;不要最後落得不但沒有「統一」,也沒有了「尚未統一的兩岸政治關係」。

馬英九僅剩三年任期,在兩岸政策的開展、升級與創新上,馬英九應知珍惜光陰,北京也要有歷史機遇一去即不再有的警惕。不要只嫌馬英九不夠「統」,應知「尚未統一」是一個比「統一」更應妥適處理的課題。
朝陽日盛晴無雲
農稼豐收彩雲天

TOP

《馬總統連任周年/四之三》

【聯合報╱社論】        2013.05.21 01:23 am

馬英九的三年與台灣未來三年

在兩成的低支持度中一路蹣跚,馬總統度過了他連任後的第一個周年。剩下的三年任期,形勢依然處處險峻;對馬總統和對台灣而言,隧道出口的光明似乎仍然可望而不可即。

自二○○八年以來領導台灣五年至今,從魅力領袖變成跛鴨總統,馬英九面對的其實不只是民氣的滑坡,而是一道難以突破的領導障礙,有如銅牆。其中,有社會鬱悶的加深,有在野的強力杯葛,更大的因素則是他領導的執政團隊失去指引及推動國家前進的力量;三種因素陳陳相因,交互糾纏。但無論如何,打破「跛鴨魔咒」的金鑰其實掌握在馬總統自己手裡,他必須找出正確的鑰匙來開啟穿越銅牆之門。

面對自己的領導困境,馬總統一定懷有極大的困惑和焦慮;但切勿忘記,人民對台灣欲進不前的憂心和焦慮,絕對遠甚於他的心情。因為,歷經李、扁廿年的紛亂治理,人們極度渴望台灣民主的亂象能在馬政府的絕對優勢治理下定紛止爭,使經濟重拾活力、社會撕裂重新彌合;但是,五年來,這樣的期待顯然落空。二○○八年大選時,曾有政壇大老預言馬英九若當選將可為台灣帶來一波「太平盛世」,結果太平縹緲不定,而盛世則不見影蹤。

正因如此,馬英九在思考未來三年的作為時,絕不能一心只想著自己還有多少大選政見尚待兌現,自己的執政藍圖還有什麼角落尚未構築;那樣的話,他將繼續陷於在虛妄的思維裡追逐自己過期的承諾。馬英九必須做的,是從理解及回應台灣人民的渴望入手,拿出積極而具體的作為。這個解藥,絕非從懷中掏出一個神奇錦囊,或是宣布一帖刺激景氣的祕方;而是必須拿出領導人的熱情和使命,鼓舞對他喪失信心的民眾,並積極重新召喚台灣社會消散的凝聚力。

馬總統魅力的下滑,可大致歸因於三項因素:第一,個人因素方面:他個性平和,且因成長過程缺乏挫折及草根歷練,社會關注之厚度及縱深不足,有時流於瑣碎或膚淺,乃至欠缺大開大闔的領導氣魄。尤其,他一直難以用自己的熱情來激發人民的感動,也讓社會充滿冷感和無奈。

第二,執政團隊因素:馬總統用人有同質化之傾向,這不利於政府決策的多元化思考及機動因應。加上藍綠對峙,延攬人才日益不易,政務官「事務官化」的現象已極為明顯,不僅無法形成強有力的決策智囊,決策執行力也常難以滿足民間的期待。

第三,社會變遷因素:馬總統的首屆四年,是建立在陳水扁貪腐及民進黨執政失能的低標準基礎上,他推動清廉訴求及兩岸融冰,即能輕易建立政績。但人民對於國家進步的期待不斷在提高,兩岸和解的成果已經收割,而清廉訴求卻被林益世、賴素如等左右手的貪腐污損殆盡。目前民間期待最切的經濟發展、社會公平及司法正義等切身議題,遲遲看不到進展;而執政團隊汲汲經營的卻是組織改造、國教改制等非迫切事項,也難怪人民躁鬱不滿,因為政府的施政時程表無法對應民間感受。

馬總統在兩岸和解上的成績,自然有目共睹;但這對他的第二屆任期而言,其實幾乎已是「利多出盡」,助益無多。而過去一年,馬政府的精力幾乎全部耗費在美牛、證所稅、年金改革及核四公投等四個議題上;一年連四個政策都無法解決,這樣的治理效能如何獲得人民支持?

總結而言,未來三年的任期,馬總統必須思考的,絕不是自己手上的記事本還有多少件沒結案的計畫,而是要抬起頭來看看整個台灣對他的期待──有些是錯過了,有些則來得及彌補,想想自己要怎麼做,才不會辜負這兩千三百萬人的未來。就個人而言,三年不過是生命裡的一小段軌跡;但對整個國家而言,三年的興衰升沉,錯過了時機,就是千萬人難以挽回的命運。馬總統若浪費這三年,就是浪費了兩千三百萬人的三年,不可不慎!
朝陽日盛晴無雲
農稼豐收彩雲天

TOP

《馬總統連任周年/四之四》

【聯合報╱社論】        2013.05.22 04:15 am

向民間借腦,尋找台灣突圍重振之路

馬總統曾宣示要當「全民總統」,但倏忽五年過去,他未變成全民總統,聲望卻跌至谷底。回首檢視,馬英九的困局,不只在他無法調和藍綠歧見,更在他將自己的領導角色限縮在行政決策的枝節,疏忽了黨,更幾乎遺忘了「民間」的存在。

撇開在野的杯葛不談,政府效能主要由「行政團隊的效率」與「執政黨的士氣」兩大支柱支撐。馬總統領導的行政團隊,對台灣政經社會問題常端不出有效的對策,遑論其泄沓的執行力;而馬主席領導的執政黨,五年來亦未見體質結構的根本改造,立院黨團成員甚至不時與中央大唱反調,杯葛施政。在「黨散漫、政鬆弛」的情勢下,馬政府蹉跎了坐擁藍營優勢進行改革的機會,也使人民對台灣轉型提升的期待落空。

總統的性格因素自是一大原因,若再從體制去探尋源頭,本報民調顯示,七成四民眾不滿意行政團隊表現,高於不滿意馬總統的六成九;可見,行政團隊荏弱失能更是他失去人氣的主因。五年來馬政府幾次改組內閣,皆僅在小圈圈進行微調;包括馬總統談論國政,亦罕聞令人耳目一新的思維及創見,顯示其決策圈之智囊策士已無法提供他卓越的建言。

行政團隊的失能,與近年政治氛圍險惡致才智之士不願涉入政壇有關;但另一因素,則恐是由於馬總統拙於識人。馬總統行事循規蹈矩,時而膠柱鼓瑟,這不利他在巨變中體察時勢或奮力抗搏;再加上內閣官員習於聽命行事,又頻遭藍綠立委喧譁掣肘,這部國家機器連正常運作都有困難,豈有可能靈敏因應各種內外形勢?

馬總統或許會辯稱,他經常下鄉探訪,也不時參與民間活動,說他「遺忘民間」並不公允。但這裡所談論的「民間」,是一個思維層次的問題。馬總統確實經常下鄉或參加民間活動,然而,若只是以「君臨」之姿為活動演講加持添光,或只是為表現「親民」,那是徒將國家領導人的寶貴時光和權力拿來作低度利用,無論賓主歡或不歡,對整體國政並無裨益。說露骨些,那比較接近競選活動,與廣納民意無關。

馬總統何以需要向民間借力和借腦,原因非常清楚:第一,台灣經濟的困頓亟待突破,但五年來行政團隊已窮盡各種方案依然罔效,唯有引入民間智慧,才能突破公部門的盲點;第二,藍綠的和解停滯不前,馬總統拒絕召開在野黨所提的國是會議,朝野幾無對話空間;要解除這種癱瘓狀態,透過民間力量來重建社會共識是最可行途徑;第三,馬總統的支持度僅剩兩成,民間飄浮著冷嘲熱諷又茫然失措的氣味;若不能藉助各界才智之士的力量撐開社會思考格局,扭轉這種憤世嫉俗的心理,台灣未來三年恐寸步難行。

馬政府團隊當然不乏博學之士,但這些菁英普遍缺乏激勵人心的能耐,甚至缺乏溝通說服的技巧;他們或許長於思考問題,卻拙於解決與實踐。與民進黨執政時代相比,陳水扁的民粹是「煽惑式」的,充滿誇大的能量,卻存在盲動的危險;相對的,馬英九的民粹是「取悅式」的,常隨著外界的好惡載沉載浮,掉入父子騎驢的處境。扁政府的民粹靠的是直覺,不需要太多知識;而馬政府的民粹則充斥過多理論和虛矯,而行動卻追不上理想。

在太平年代,馬英九也許會是理想的總統;但台灣今天面對成長停滯、競爭力不足、青年失業、社會怨氣沖天等棘手難題,在在需要一個強有力的舵手來領導國家。那麼,在行政機器動能不足的情況下,馬總統必須向民間借腦借力──包括那些被他遺忘的資政、國策顧問以及各界賢能,同時也須著意喚起人民行動,打破「政府窮忙、人民無感」的空轉現象。

我們要提醒台灣民眾,不論大小問題皆歸咎於總統無能軟弱,有欠公允,也無濟於事。同樣的,我們也要提醒總統,擁有莫大的權力和資源卻無法回應人民的期待,是不可承受的悲哀。

(系列刊完)
朝陽日盛晴無雲
農稼豐收彩雲天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