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人才為何要走?離台博士心聲

薪水至少是台灣七倍,能和國際級教授合作
作者:陳芳毓 │ 攝影:何志浩提供
出處:2016年1月號《遠見雜誌》 第355期



過去十年,香港與新加坡,是台灣的大學競爭頂尖人才的假想敵。但這幾年來,台灣又冒出更多意想不到的競爭者——開發中國家。《遠見》越洋專訪在沙烏地阿拉伯、中亞哈薩克、大陸與澳洲教書的台灣人才,探詢他們選擇離開台灣的原因。

沙烏地阿拉伯〉阿布杜拉國王科技大學電機系副教授 何志浩

台北時間晚上8點,沙烏地阿拉伯時間下午3點。透過越洋電話找到台灣去的阿布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副教授何志浩。

「實驗室窗外可以看到紅海,」他向《遠見》記者描述。

這所2009年才成立的新學校,硬體建設經費高達200億美元。只有800名學生,卻有139位教授,規模相當於一個台大電機系,每年預算卻高達台幣350億。

由於強調多元,學生來自80個國家,任何一個國籍都不超過3%。校長Jean-Lou Chameau是加州理工學院前校長,一所與麻省理工學院齊名的工程名校。

一年多前,何志浩的光電實驗室還在台大電機系館。研究經費一年約600萬,研究團隊有30位成員,規模數一數二。

但在KAUST,他的研究室啟動經費就高達台幣8000萬元。

聽到台灣謠傳沙國研究環境差,他不以為然,「有這些經費,什麼設備買不到?什麼人才請不來?」現在,他的研究團隊有六位是從台大一起被挖角過去。以下是何志浩的心聲:

台大與國科會給我很強的支持,但我已經看不到未來。國際上跟我做類似研究的人,薪資或研究經費都比我多出一大截,所以我決定離開台大,試試自己的能耐。

2014年,我透過另一位台籍教授引薦加入。當時,台大開高薪留我,我不想引起同事不快,所以沒接受。

研究設備豪華 博士生學費、房租全免

在KAUST,教授平均年薪是美國的三倍,台灣的七到十倍。除了薪水高,這裡經費多,也能和國際級教授合作,研究的能見度更高。

台灣有人說,沙烏地阿拉伯的研究環境落後,我覺得可以過來看看。我在美國看過30多間大學,這裡無疑是最豪華的(研究設備),甚至超越史丹佛大學!我的實驗室啟動經費近300萬美元,現在有10個博士與博士後研究生。

博士生學費、房租全免,每年回母國來回機票、百萬年薪。博士後研究員則有180萬到300萬年薪,又免稅。

不只沙烏地阿拉伯,整個灣區國家如科威特、卡達、杜拜等,都在拚高教。1970年,沙烏地地阿拉伯只有7000名大學生,現在已突破百萬,高教預算一年150億美元,將近台幣5000億。

此外,KAUST十分強調多元背景,任何國籍的學生都不超過3%,全校學生分別來自80個國家。

種種投資,使KAUST在QS的2015到2016大學排名迅速竄升,從論文引用數(衡量研究影響力)、國際教師比例與國際學生比例,都拿下全球第一。

我們為何回來〉給不起高薪、願景 台灣怎麼拚?

只剩親情、友情,留住「跑不掉」的人
作者:陳芳毓 │ 攝影:蘇義傑
出處:2016年1月號《遠見雜誌》第355期 瀏覽數:4,700+



當人才不斷往外找更大舞台,卻有一群年輕教授願意回來,除了掛念親情,也希望能台灣的未來盡一份心力。


「來,笑一個!」 五位平均年齡不到35歲的政大商學院新進教師,燦笑著接受《遠見》拍照;站在攝影記者背後,一頭華髮的商學院副院長陳春龍也露出笑容,像一位自豪的父親,「他們是政大商學院未來的師資希望。」

當許多台灣人才往外尋找更高的薪資、更大的舞台,為什麼還有一群滿手國外聘書的年輕教授願意回家?

拉力1〉親情牽絆 父母年事高 妻小在台灣 首先是親情。

每一位大學行政主管都說,沒有銀彈,只好鎖定父母年邁或妻小在台的學者,提高搶人勝算。政大這群年紀35歲上下的新進教授不約而同表示,父母親年紀大了,為人子女想回家盡孝道,是回台主因。「誰想在外離鄉背井?親友都在台灣啊!」張祐慈在美國十多年,終究放棄了美國聘書回到台灣。

其次,是鄉親土親,想奉獻給自己母校與社會。

今年加入政大會計系的副教授陳宇紳是家中獨子,2007年取得美國紐約大學水牛城分校會計博士後,同時收到美國、新加坡、台大與政大的邀請。新加坡優渥的環境與薪資,使他覺得「充滿希望」,最後落腳新加坡。

果然,隨著國際名師都陸續加入,學校名氣迅速打開,國際排名一直往上竄。但在海外任教八年後,他的心境開始轉變。在新加坡最後兩年,他借調到新加坡財政部會計發展局擔任總監,替新加坡政府宣傳會計制度。

身為台灣人,卻替新加坡政府做事,夜深人靜,總讓他覺得荒謬。原本有權申請成為新加坡公民,也拒絕了,成了同事中唯一沒有新加坡國籍的人。

加上父母親年紀大,也想將所學奉獻給家鄉,他開始思考回台任教。正好政大會計系主任俞洪昭得知他在新加坡服務,開始積極寫信、打電話。

當時,另一所台灣國立大學也想邀請陳宇紳。最後,陳宇紳提早與新加坡國立大學解約,加入政大。「如果不是俞主任,我可能不會來,」他說。

拉力2〉奉獻母校與社會 在國外是打工仔 回台才有影響力

鎖定可能人選,頻繁邀請,已是國內大學行政主管搶人的例行工作。政大資管系新進助理教授夫妻檔莊皓鈞與周彥君,也是這樣被延攬回台。

多年前,陳春龍擔任政大資管系主任,就開始建立海外校友博士資料庫,追蹤求學進度,博士畢業前開始頻繁接觸;同時與院裡其他系所溝通聘僱名額,讓兩人能同時被聘用。

當時,莊皓鈞已取得歐洲鹿特丹管理學院聘書。「教台灣的學生,較能發揮影響力,」他說。

母校與恩師,也是海外年輕學者心裡的牽掛,成為吸引人才回流的原因之一。

台大經濟系教授林明仁,大學就讀台大經濟系。曾有返國任教的同事與他分享,國外大學生素質很好,「但你就是個打工仔。」而回台灣,「是老師,也是系友,更想把學弟妹帶好。」

去年加入政大國貿系的助理教授蘇威傑,也是政大校友,研究主題是企業社會責任。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博士畢業前,他到加拿大的大學面試,當地最重要的企業社會責任議題,是石油與環境汙染。

整整兩天,他與面試教授們的話題都繞著石油打轉,使他自問,「難道以後都要做石油的研究嗎?跟台灣的關係是什麼?」毅然決定推辭所有國外機會,回台研究台灣相關的主題。

不過這些回台灣的故事,聽來也令人五味雜陳。

「不加薪,台灣的大學就只找得到『跑不掉』的人,」逢甲大學校長李秉乾說。跑不掉,是因為父母和家都在台灣,如同「人質」。

在美國工作多年的交大前副校長、科技部政務次長林一平,1990年代中回台。薪水少1∕2,但他甘心情願,「我看到了機會!」他指的是竹科與清大、交大撐起的高科技榮景。但這一波回台心聲中,沒有聽見類似的期待。

沒有高薪、亦無願景,台灣憑什麼吸引人才?令人憂心。
朝陽日盛晴無雲
農稼豐收彩雲天

TOP

自己找出路2〉做出讓產學界驚豔的研究!

四個菜鳥土博士,憑什麼登上頂級期刊?
作者:陳芳毓 │ 攝影:陳之俊
出處:2016年1月號《遠見雜誌》第355期



土博士也能拚過洋博士!台灣四個平均不到35歲學者的論文,登上全球排名第二的頂級財務期刊,不但為台爭光,也向國際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2015年4月,財金學界發生一件令人跌破眼鏡的大事。

四個平均年齡不到35歲台灣土博士的論文,登上全球排名第二的頂級財務期刊《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在此之前五年,台灣財務學者只有一篇論文被接受發表。

「這本真的很難!」台灣大學財金系系主任張森林驚呼。早年,只有金融研訓院院長洪茂蔚和前經建會主委劉憶如,上過同等級期刊。

四個朋友 好交情玩出創意題目

四位年輕學者都來自台大財金系博士班,分別是台北大學統計系助理教授顏汝芳、企管系助理教授何柏欣、元智大學財務金融學群副教授黃嘉威與助理教授林智勇。

他們的論文「CEO的過度自信與金融風暴」(CEO overconfidence and financial crisis) 以實證研究證明,過度自信的銀行CEO會在景氣榮景時寬鬆貸款條件,使呆帳比理性的銀行多1%,約3.3億美元,導致組織在經濟下滑時曝險。

「主題創新、有話題,發表速度快,是這篇文章被接受的主因。」台大財金系教授陳業寧指出,四人學術生涯剛起步,沒有老師指導和國外作者,獨立做出研究,更顯難得。

為什麼,國外大師都沒想到的題目,四個學術菜鳥卻能辦到?

「我們先當玩伴,再當共同作者,」四人中年紀最長的黃嘉威笑著說。

說來令人難以置信,這篇論文的靈感竟是「玩」出來的。四個人原是博士班前後屆同學,平日除定期開讀書會,也一起吃飯、旅行,三句話不離研究。「研究已變成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陳業寧對四人的熱情印象深刻。

2011年金融風暴剛過,學術界一片檢討聲浪。四人有次吃飯時聊起,一致認為題目有趣;研究後發現,文獻集中分析制度面的成因,卻少人探討CEO過度自信可能造成的影響,形成學術缺口。

黃嘉威進一步分析,上頂級國際期刊要兩個要素:一,沒人做過;二,重要性高。金融風暴全球矚目,「過度自信」的相關論文,在全球主要期刊的發表篇數也持續攀升,作者都是哈佛等名校教授,重要性不言可喻。

更關鍵的是,早在2001年,聯準會前主席葛林斯潘就發言示警,「銀行家在景氣顛峰時過度放款,正是呆帳的最主要來源。」

四個人決定,「這就是我們要做的!」

當時,黃嘉威、林智勇和何柏欣都已開始擔任教職,沉重的上課、招生與行政負擔,使他們學期中完全不得閒。提到放暑假,四人反應竟一致是「終於可以專心做研究了!」

資深教授建議 研究兩次大轉彎

這篇50頁的英文論文,占據了他們四個寒暑假。

第一個暑假建立初步概念,第二個暑假全力衝刺資料分析,並做出第一版結果,與陳業寧討論,他建議加上風暴前的放款狀況做為比對,因此,第三個暑假就全部用來修正方向。

論文投出後,就是漫長的等待。國際期刊接受投稿前,至少會要求作者修改三、四次,耗時動輒一、兩年。

沒多久,期刊編輯回信指出,一位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候選人也在進行類似研究,要求他們比較兩篇論文的異同。「我心都涼了!」顏汝芳睜著大眼睛說。學術界重原創,萬一兩篇相似度高,就代表四年研究付諸流水。

仔細比對,才發現對方研究起步較晚,且研究範為僅限房貸;但四人的研究涵蓋放款總量與房貸,並比對銀行在金融風暴前後表現,廣度與深度都遠勝對方,這才順利闖進第一輪投稿。

後來,四人把研究拿給來台訪問的國際期刊《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主編看。沒想到,對方第一句話竟是「我不相信!」因為文中只提到放款數量,沒分析放款品質,但「不良放款」才是引爆金融風爆的核心之一。

「這個建議,是論文被接受的關鍵之一。」主修金融機構的林智勇指出,四人依照主編意見大幅調整,半年多後,再收到一次微幅修正的要求,終於被期刊接受。

團體戰搶時效 一年多就修改完成

顏汝芳說,當美國的共同作者知道她的論文被JFE接受,第一個反應就是「你一定要專心改這篇文章,我們的研究暫時擱一旁!」

但四個菜鳥教授沒有這種餘裕,只好用人海戰術加快速度。團隊分工,是在四年內完成論文的關鍵。如果一個人要同時做很多研究,就不可能每篇都做得扎實;若要把一篇做到頂尖,時間則難免拖長,喪失時效。

來回修改了一年多,2015年4月1日凌晨12點半,何柏欣最先看到期刊編輯的接受通知,他抖著手打電話給黃嘉威和顏汝芳,「快去收信!」

「我高興得尖叫!」顏汝芳難掩激動。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名列科技部四本A+級論文之一。在美國頂尖大學,財金學者若在六年內於同等級的期刊發表兩、三篇論文,就能獲終身職,年薪20萬美元起跳。

出刊後,他們收到來自各地學界的電子郵件,「Interesting!」「Incredible!」,沒想到四個默默無名的台灣學者,竟能將華爾街關心的議題分析到位。也有企業來索取論文,想了解如何控制放款品質。「做出實用的研究,滿有成就感的!」顏汝芳說。

因為與台大保持良好關係,只要有國際學者來訪,四人就請對方點評論文;有次還陪著吃牛肉麵,好多爭取請益的時間。
朝陽日盛晴無雲
農稼豐收彩雲天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