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連名教授都作弊了 教授批:倫理課太形式 欺負菜鳥

2017-10-23 11:22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即時報導、林伯東/攝影


台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有開關於學術倫理教育線上課程。記者林伯東/攝影 林伯東

科技部要求首次申請計畫的主持人和研究者要上學術倫理課,有教授指出,連名教授都作弊了,這只是欺負菜鳥的做法。也有學者痛批,部長、校長犯錯,卻罰全國教師與學生上形式化的倫理課,是世界笑話;制度性的懲罰才會讓造假者覺得「痛」。

台大應力所教授王立昇表示,科技部的要求是一個提醒,略盡「告知」的責任,但能發揮效果有限,「難道近來違反學術倫理者在抄襲、作假時,不知道那樣做不對嗎?」

王立昇說,學術倫理課至少可以讓學生或研究人員在犯案後不能說「我不知道」,但資深教授也都知道不能做,但還是鋌而走險,這就是老子所說的:「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既然已貴了難得之貨,就要有道德規範及好的制度,才可避免為盜。真正要防杜違反學術倫理的案件還是要從品格教育及制度面著手。

科技部強調,學術倫理的教育效益,遠大於事後的處罰。但王立昇說,目前違反學術倫理不過就是幾年不能申請科技部計畫,但犯者還是可以申請他處或民間的計畫。他認為,真正要防杜違反學術倫理案件,還是要有懲罰制度,並與刑法連結。如果作假,就以偽造文書罪論處,若抄襲或掛名不當,就以登載不實罪論處,才能有效遏止歪風。

輔大社會系教授戴伯芬也說,必須透過制度性懲罰,讓犯錯者「覺得痛」。但現在情況是,違反學術倫理,「吃」了幾千萬,卻只罰個幾十萬、幾百萬,懲戒太輕。

世新大學社心系教授詹昭能指出,科技部的做法,就是針對菜鳥,但他們忘了犯錯的可是資深教授,「真是形式主義」,這種訓練頂多只有提醒作用,而這些作假的人可是「知行不合一」,但矛盾的是,政府很難要求老鳥上課。

對此,台大森林系教授袁孝維認為,學術倫理是基本做人品格道德的延伸,豈是成人之後由政府力量來推動的?試想不瞟竊別人的成果,不掠奪別人的成就與資源,不造假,不抄襲等等, 這些基本原則要到了成年後被「強迫」學習的嗎?

台師大大傳所教授蔡如音說,這完全是一個行政擴張,無關「倫理」的發展。這麼多的系所與領域,難道沒有各自的倫理自主與相關討論嗎?這又怎是六小時可以達到的訓練?這種為了衝時數的「教育訓練」只會把一些案例「經典化」,也不顧領域間的差異性。

也有不少大學,要求研究所新生上學術倫理課。戴伯芬表示,研究生論文通過,等於有能力判斷論文寫作有無倫理問題,她不相信大學教授會容許違反倫理的論文拿到學位,「何必疊床架屋要求學生去上形式化的倫理課?」

獨/絕對找無考古題!學術倫理評量難 有人3次才過

2017-10-23 11:01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即時報導

台大學術論文造假案爆發後,政府和學研機構「繃緊神經」,加強「內控」,就怕踩到學術倫理紅線。年底開始,首次申請或執行科技部計畫的主持人、研究人員,須完成六小時的學術倫理教育課程;近80所大學研究所新生,也要先上完線上學倫課並通過評量,才能申請學位考,台大這學期也首度加入。以過往經驗來看,只有一半的人第一次就及格,還有人考了三次才過。

學術倫理線上課程是教育部的補助計畫,申請合作的校數,從105年的38間,暴增一倍,已達79所大學,台大這學期也開始規定,所有研究所新生,須於第一學年結束前,上完六小時的線上學術倫理課程。

依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作業要點,今年12月1日起,首次申請計畫的計畫主持人,及首次執行計畫的參與研究人員(含共同主持人、協同研究人員、博士後研究、研究助理等),應於申請機構函送科技部申請研究計畫之日前三年內,完成至少六小時學術倫理教育課程訓練。

科技部表示,學術倫理教育為大學與研究機構從事研究計畫管理的一環,教育效益遠大於事後的處罰。科技部今年初函知各申請機構後,5月分別在北中南辦理3場分區說明會,協助各申請機構及計畫主持人,完成建立學術倫理教育機制。

有關學術倫理教育課程形式,科技部表示,各申請機構可選擇加入台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所開線上課程,或由學研機構自行建立的教育平台所發展的線上課程,也可開設如演講、工作坊等實體課程。通過與否的認定,是由各申請機構自行審認。

不少大學也開始實施研究生「學術研究倫理教育」,研究所碩博士新生,均應自行修習「學術研究倫理教育」線上課程,並通過測驗達及格標準,才能取得修課證明,始得申請學位考試。

教育部高教司長李彥儀指出,基於大學自治,各校是否要將學倫課程列為必修,由各校自行決定,教育部只是提供一個資源平台,讓各校運用。

「絕對google不到考古題。」教育部校園學術倫理教育與機制發展計畫辦公室主持人周倩表示,線上學倫測驗的題庫,共有26種題本,每次拿到的考卷都不一樣,題目還有情境題,要達到85%才及格,「只有一半的人,考第一次就過,還有人考了三次才過。」

輔大社會系教授戴伯芬,曾經擔任學校學術倫理委員,也是考了兩次才過。戴伯芬說,考題很刁鑽,考很細的東西,就算看過線上課程,也不一定會考過。

為何教授還要上課?周倩說,就算在國外上過學術倫理課,各國對於研究的想像和要求不同。例如台灣有嚴格的個資法,以及科技部和教育部等規範,是「在地的東西」,所以還是要上。研究倫理課程有很多知識性內容,不只是情義性提醒。

周倩說,因為台灣發生學術倫理大案,台大事件帶來血淚的教訓,教育部和科技部開始要求學研機構要學術自律,給予政策性的指導原則,讓國內各大學開始重視學術倫理的教育,必須完備機制,包括教育、管理和處置,而線上課程只是其中一個方法,全部學校和研究單位幾乎都動起來了。

「全世界像台灣這樣推的非常少」,周倩說,台灣用國家力量做一套高優質的線上課程,推到全國,基本上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這樣做,其他國家都是大學自己做自己的。政府的要求,是最有效的。如果要上國外課程很貴,一年兩千到三千美金,又是英文。至少教育部願意承擔費用,集結國內所有的學術倫理專家學者,設計品質精良的課程,應該給教育部拍手,這是對的方向,代表教育部有遠見和肩膀。

周倩說,全世界都有發生過學倫案,如果一個國家沒發生過學倫案,只有兩個可能,一個是沒在做研究,一個是吃案。國外專家都說,不要浪費任何一個案例,而台大事件就是一個案例,都是血淚的教訓,發生了,固然不幸,但不要浪費這個案例,帶給我們的教訓。


台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開設於學術倫理教育線上課程。 記者林伯東/攝影
朝陽日盛晴無雲
農稼豐收彩雲天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