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10職種,消失ING!

Cheers雜誌205期 2017-09 潘乃欣

在不久的將來,容易被AI取代的職業有哪些?又有哪些能力是AI學不會、搶不走的? 2012年起,全球電子商務龍頭亞馬遜(Amazon)的訂單數量依舊、物流程序如常,只是理貨的主力不再是人類,而是地上那一台名為“Amazon Robotics”的橘色碟盤狀機器車。

在亞馬遜的倉儲中,這些橘色小兵會自動閱讀訂單內容,接著把商品從貨架取出、移到物流台,供物流人員檢核、出貨。它們身形雖小,卻能扛重物,且不太需要休息,更不必領薪水。

人類的工作會被AI取代嗎?Google工程總監雷蒙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預測,如果AI持續發展,到2045年,它將超越人類智慧,許多人的飯碗恐怕也將被淘汰。

今年1月,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發表了〈未來工作:自動化、就業與生產力〉報告,分析自動化(automation)趨勢對各行各業的影響。報告指出,雖然能被科技全盤取代的職業不超過5%,但在近6成的職業中,至少有30%的工作內容將被自動化。

報告同時建議,如果要評估你的工作是否容易被取代,可從這5個面向來看:

1.專業程度:比起醫師、律師,如果工作沒有嚴格的入行門檻,也不需專業證照,被取代的機率比較高。

2.創意程度:相較於作家、設計師,如果工作不必發揮創意,只是處理固定、制式的內容,也是高危險群。

3.管理:和CEO、人力資源主管相比,如果職位並不涉及管理,只是依據指令作業的基層人員,被取代性大幅提高。

4.溝通複雜度:如果工作不必像律師、心理諮商師進行複雜的溝通、辯駁,只是簡單、制式的對話,就比較容易被淘汰。

5.可預測的體力勞動:有別於消防員需機動判斷火勢而採取行動,如果工作步驟制式、明確,則較易被愈來愈聰明、精準的機器取代。

除了產業的整體自動化趨勢,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馬丁學院團隊進一步分析702種職業被自動化的程度。依據被取代的風險排名,最易被取代的是電銷/客服人員,最不易被取代的是藝術治療師。

牛津大學團隊說明,試問自己在工作中「是否需要自主擬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否需要幫助他人」、「工作空間是否不受限制」以及「是否需要頻繁與他人協商」,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你就得更加當心自己的職務是否能常存。

在不久的將來,容易被AI取代的職業有哪些?又有哪些能力是AI學不會、搶不走的?

■電銷/客服人員被取代率99.0%

電銷、客服人員的被取代機率居所有職業之冠,最有可能被AI浪潮沖走。隨著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發展,在接下來幾年中,絕大多數的電話行銷工作將可交由機器人執行。

今年7月,新光人壽的24小時線上客服「小新」正式上工,它是一個內建各種保險專業知識的智能機器人,舉凡保險商品、保費繳交、保戶服務等問題,「小新」都能在正式客服人員沒上班時回答。

■快遞/外送員被取代率97.8%

星艦科技(Starship Technologies)研發了「星艦快遞機器人」(Starship Delivery Robot),2016年開始在美國矽谷幫忙餐飲業者送餐,平均15~30分鐘就可完成送餐任務,吸引許多知名連鎖店聘用這群機器人。

在星艦快遞機器人執勤過程中,顧客訂購的餐食放在它封閉的外送箱裡,從手機上收到密碼並正確輸入後,才可以打開箱子取貨。如果多次輸入錯誤,它會自動發送訊息給店家,讓顧客親自與業者對話,確認密碼再重新開鎖取件。

■會計師被取代率93.5%

許多專家預言,財務相關工作很快就會完全自動化。如德國的Smacc公司已發展自動化的會計流程,系統內建的AI能夠自動追蹤發票、成本額度,以及資產流動狀況,更能協助會計師驗證發票、增值稅號與鑑定發票人。這使得會計工作不再繁瑣,人為出錯率跟著大幅降低。

■零售業店員被取代率92.3%

對零售業者來說,推展庫存管理和物流的自動化,必然能節省成本、提高效率。美國Amazon Go無人商店是零售業的創舉,店內沒有員工補貨,也沒有人負責收銀。只需要用手機掃一下QR Code,就可以開始挑選商品,且拿了就走,帳款全靠AI處理,省去排隊結帳的時間,也讓人們預見零售店員可能受到的衝擊。

■導遊被取代率90.6%

2017年起,若想暢遊日本東京,可以輕鬆在羽田機場租一個RoBoHoN,它精通日、中、英3種語言,能帶你遊遍東京30多個著名景點。

這是由夏普(Sharp)開發的機器人導遊,內建完備的GPS,能介紹沿途景點的歷史、特色,還能指示離你最近的車站、出租車等交通資訊,不怕迷路。另外,對它發出「唱歌」或「倒立」等指令,它也會乖乖做出反應,讓旅程更有意思,也讓獨行背包客享受有旅伴的感覺。

■計程車司機被取代率89.4%

2016年,自動駕駛車Uber開始在美國匹茲堡試行計程車服務。Uber認為,如果發展順利,未來10年內將通行於更多城市,逐步取代傳統計程車的地位。

新加坡nuTonomy公司搶先落實自駕車業的遠景,使新加坡成了全世界第一個正式推出自駕計程車服務的國家。nuTonomy規劃在2018年組織無人車隊,提供更普遍的載客服務。如果成真,新加坡的計程車司機可得苦思職業轉型之路了。

■不動產經紀人被取代率86.4%

房屋是高單價商品,消費者在下訂前要參考大量資訊,而不動產經紀人在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2017年4月,台灣房屋開發地產機器人Chatbot,採用了微軟LUIS的語意理解技術,分析消費者購屋意圖,並提供適當資料,讓消費者查詢成交行情、試算房貸,以及取得生活機能等資訊,Chatbot更提供即時問答服務。未來買房時,你比較想徵詢房仲人員,還是問它?

■演員被取代率37.4%

「動畫電影的票房逐年增長,電影場面常由電腦合成的CGI技術製成,愈來愈多虛擬影像變得真實。不久後,我們將能憑技術創造出看起來像真人一樣的電影明星,」因應AI崛起,美國演員艾希頓.庫奇(Ashton Kutcher)曾提出這樣的擔憂,認為演員都該存有被AI取代的危機意識。

■財務分析/理財專員被取代率23.3% 機器人理專取代人類飯碗的預言,恐怕即將發生。美國貝萊德(BlackRock)資產管理公司今年宣布,未來將改用AI來挑選股票,預估裁去40名基金經理人與分析師,以節省人力成本。貝萊德的下一步即是運用大數據技術,開發大量的機器人理財顧問。

在台灣,金管會今年甫通過「自動化理財顧問服務」(Robo-Advisor) 作業要點,多家銀行的機器人理專正式上工,未來理專很有可能都不是人。

■記者被取代率11.4%

「我是一名AI實習記者,任務是將熱門PTT文章寫成新聞草稿,好給辛苦的記者們參考。」今年8月,PTT的實習記者誕生,聲稱自己要寫新聞「讓記者來抄」,證明新聞寫作對AI來說並不成問題。

其實,早在2014年,美聯社就開始運用機器人撰稿平台Wordsmith編寫企業財報新聞。Wordsmith可以在15~20分鐘內,撰寫出一篇約130字的簡短報導,後來更開始撰寫美國職棒大聯盟的體育新聞,衝擊愈來愈多線上記者的飯碗。

5 能力, 人類的進擊之道!

面對AI浪潮,《Cheers》整理5種機器取代不了的工作能力,供職業生涯還很漫長的你善加充實,以求自保。

1.人機合作力

與其仇視AI為搶走工作的敵人,不如與它們合作,各取所長,互補其短。充分了解它們的基本概念、運作邏輯是首要之務。 懂得善用大數據,也是一大利器,例如,服務業透過大數據分析消費者行為,提供更到位的服務品質。

2.創作(造)力

發揮創意是人類獨有的天賦,機器人無法駕馭無指令可循的創作,因此,必須更加善用大腦思維,體察不具規則性的現象,或是開創前所未有的新局。 舉例來說,AI雖然會撰寫新聞稿,但具有質量、有趣的新聞作品,仍舊得仰賴記者對事物的獨到觀察。

3.溝通/社交力

機器不理解人的情感,無法像真人那般交流談心、體驗生活的甜酸苦。因此,打造AI取代不了的職務,先從加值和人與人間的互動開始。 例如,未來的導遊如果仍只負責帶團、處理票務,遲早會被AI取代,但若進一步替旅客打造有人情味、有特色的旅行體驗,相信依舊能吸引旅客埋單。

4.管理決策力

牛津大學馬丁學院團隊分析702種職業易被自動化技術取代的程度,並指出CEO是最不易被取代的職務之一,顯示管理決策力的不可取代性。

5.學習力

AI需要靠人提供大量資料才能自動進行機器學習,但是你不用! 面對瞬息萬變的環境,若能常保學習新事物的習慣,以及培養快速彙整新知的軟實力,便能永遠領先AI,掌握它們無法觸及的風景。

資料來源:
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 ... =5085347&page=1

AI世代 6職業恐消失

2017年10月13日 04:10 工商時報 陳碧芬/台北報導


AI世代 影響最大與最小的職業

2010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里斯多福‧皮薩里德斯(Professor Sir Christopher Pissarides)12日指出,AI(人工智能)世代會讓許多工作被多功機器人「按個鍵」就取而代之,包括電話行銷、貸款授信人員、櫃台人員、律師助理、計程車司機和速食餐廚師這6項職業,將「將被AI和機器人搶走工作」,面臨消失的命運。

皮薩里德斯的經濟研究專長在失業率、生產力,為知名勞動經濟學家,長期觀察就業市場的結構問題,他昨天提出的資料,由倫敦政經學院和牛津學院一起調查,具全球適用與公信力。

他指出,電話行銷人員是在(室內)電話普級時代最多的行銷部隊,但在網際網路時代,電銷、網購消費已成主流,加上現代人手機時時在握,接到一般電話行銷人員來電,只會感到厭煩,不然就以為是詐騙電話,因此這項行業現在看「99%會消失」。

至於貸款授信人員和律師助理,他強調,這些工作只有一項內容或功能,就是確認貸款戶條件、協助搜尋法律文件,完全會被AI大數據和訓練有術的機器人「按個鍵」就取代掉。速食餐廚師也有相似的情況,自動煮咖啡的機器,人們單是用聲控,出個聲音,就有一杯咖啡送到面前,速食餐的薯條、漢堡也都能由機器自動煮好。

皮薩里德斯提醒,其實AI、機器人只能一次做一個工作,人們若害怕工作被取代,最好的方法就是「發揮多功能力」,例如銀行的櫃台人員,如果只會收付排隊民眾的存款,那機器人可以做更好,但若櫃台人員加以訓練成為金融服務客戶關係經理,為銀行客戶進行理財規劃,在AI世代就可展現工作價值。

至於計程車司機的情況也是一樣,若能加值為觀光解說員,未來就不會被無人車取代。

皮薩里德斯昨天也指出,有5種職業在AI世代將完全可以立足,分別是心理諮商師、職場治療師、營養師、外科醫生手術人員和牧師,因為這些行業都需要「人與人面對面、和心靈接觸」,且服務的內容均因人而異,像照顧小孩子、寵物狗,機器人即便受過再好訓練,都不可能做到和專業人員一樣貼心。

他強調,任何職務都需要學習新技術,企業也要負起重新創造新職位的責任,促成新經濟產業開創新生產力的可能性。

(工商時報)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1013000048-260202
朝陽日盛晴無雲
農稼豐收彩雲天

TOP

產業急需的「五種新人才」

朝陽日盛晴無雲
農稼豐收彩雲天

TOP

10種未來將會消失的職業

朝陽日盛晴無雲
農稼豐收彩雲天

TOP

10年後65%的工作,現在還不存在!

2015-06-16 SmartLinkin∕曾宜婷

10年後65%的工作,現在還不存在!不確定年代,職涯規劃最重要的5件事

美國發明家Charles F. Kettering曾說:「我們每個人應該都要關心未來,因為,我們的一生都在那裡度過。」你現在正在做的工作,會不會10年後就不存在了?畢業後想進入的熱門產業,10年後依然是畢業生最夯的選擇嗎?

根據美國《Fast Company》雜誌的報導,受到數位應用、機器人等新技術興起,未來10年的職場變化與工作消長,將是資本主義發展兩個多世紀以來最劇烈的時期。根據美國勞動部的一份研究報告〈未來工作—21世紀工作的趨勢與挑戰〉(Futurework - Trends and Challenges for Work in the 21st Century )指出,現在學生未來將從事的工作,有65%現在還不存在,也就是說未來最夯的工作,現在都還Google不到。

隨著科技變遷愈來愈迅速,產業變遷、工作類型消失的速度也加速,依循類似預測為未來做準備已經不足以應付趨勢。舉例而言,機器人、3D列印、分享經濟都是近期熱門討論話題,我們知道這些是10年內會使產業板塊大遷移的關鍵,但10年之後呢?轉瞬間,這些所謂的熱門工作又將過時了。

雖然我們無法掌握未來工作的確實樣貌,但仍可掌握面對未來必須具備的職場態度。必須具備哪些態度,才能泰然自若地面對瞬息萬變的產業生態?

1.把自己當作一個品牌來經營

TomorrowToday Global趨勢預測家Graeme Codrington預估,現在的全職工作,將有25%改為企業按需求雇用(on demand)。未來企業將減少固定聘僱員工的人數,改以短期約聘的方式,與自由工作者訂立短期工作契約,任務、專案完成後,聘僱關係即終止。這種方式現在在創意領域的產業很常見,尚未在其他產業普及,但對企業來說,這種合作模式是有吸引力的。歸功於數位時代資訊傳遞的無遠弗屆,企業有機會聘僱到全球該領域中最頂尖的人,透過數位工具和即時通訊,被聘僱的專家可以在任何地方工作,不必大老遠跑到企業的辦公室上班。

為了因應這樣的潮流,自由工作者就必須建立「自己的品牌」,並且盡量讓自己的專業維持在頂尖水準。如此當企業需要某項專業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你。 Codrington說明:「自由工作者必須做到自我管理和自我行銷。」也就是說,當短期企業聘僱成為趨勢,你必須把自己當作一個品牌來經營。

2.人脈資源為基礎,群聚各路英雄好漢

因應以上趨勢出現的另一種角色是「專業串聯者」(professional triber)。這類高手交遊廣闊,擅長把各路人才群聚在一起,為共同目標努力。就像電影《桃色風雲搖擺狗》裡面的好萊塢製片史丹利,能在短時間內號召頂尖編劇、編曲家、導演等各路好手,一起為總統設計欺騙大眾的戲碼。能聚集各路英雄的能力,除了以人脈資源作為基礎外,平時累積的誠信、他人對你專業的肯定也是必備的。

3.別怕新技術,持續與時並進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指出,每個人都需定下「跟得上所屬行業發展」的目標,各行各業都應跟上最新潮流的產業知識與技術。他以自己的經驗舉例,踏出校門時還不認識電晶體(transistor)這個字,但幾年後電晶體已是熱門詞彙。「知識是以很快的速度前進,如果無法與時俱進,就只有等著失業的份。」

4.培養多元能力與專業

任教於倫敦商學院、2009年被英國《泰晤士報》評為全球20位頂尖商業思想家的Lynda Gratton,在其著作《未來工作在哪裡?決定你成為贏家或新貧的關鍵》(The Shift:How the Future of Work is Already Here)中提到,依賴單一技能過一生的時代已經遠去,在大學、研究所學到知識與技能,可能過幾年就過時了,不同人生階段都應跨界學習。此外,累積一種以上札實的專業,才不會被就業市場淘汰。

5.合作比競爭更重要

Gratton認為,在未來競爭心理反而會讓你處於劣勢,職場上班族必須比以前更用心經營人脈,才不會被排除在外。由於未來的工作型態愈來愈傾向自由工作者獨立接案,因此與不同人合作、建立團隊的機率也大大增加。在網路時代,合作團隊可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專案合作者組成份子可能差異極大,如何和有不同工作習慣、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個性的人合作、溝通,是未來優秀工作者必須具備的能力。

資料來源:
https://www.smartlinkin.com.tw/article/1173
朝陽日盛晴無雲
農稼豐收彩雲天

TOP

當65%工作消失

2017年02月15日 04:10 工商時報 于國欽

國發會日前引述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估計指出,現今進入小學就讀的兒童,65%在長大後將從事新型態的工作,而這些新型態的工作目前並不存在。

這個消息聽起來很令人震驚,這意思也就是今天許多的工作,十幾年以後會消失,未來年輕人將面對一個全新的就業環境,若不提升自己的能力,極可能將進入失業大軍。

如何提升就業能力才不會被淘汰?長期以來政府一直認為,若能讓大學教育縮短「學用落差」,補上最後一哩,即可降低高學歷高失業的困境。

面對OECD這份報告的警示,政府因應的思維沒變,依舊是如此,國發會準備針對未來可能消失的職業類別、新興的職務及技能,進行為期三年的委託研究。

然而,年輕人就業能力果真是取決於大學教育的最後一哩嗎?國發會果真能研究出未來新興的職業,並開相關課程,學子們的就業能力就會提高嗎?恐怕無法如此樂觀。

愛因斯坦說:「大學的價值是鍛鍊大腦的思考能力,所謂教育是忘卻在學校的全部內容之後,所剩下的本領。」大學本非就業訓練班,而是培養學子們思考的地方,誰說學文學的不能成為金融家?學電氣的不能成為化學家?

台灣半導體教父張忠謀,大學及研究所唸的是機械,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大學唸的是電氣工程,至於199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盧卡斯,大學主修歷史,20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凱因斯大學主修文學和數學。

這告訴我們,大學四年如果能讓學生嚐到讀書的樂趣,學得扎實的基礎學門,並且有正確的價值觀,未來不論從事哪一行,皆可游刃有餘,「學用落差」根本不是問題。

十年後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誰都說不準,此刻與其研究未來可能出現的職業,倒不如提升教師、學子的學習熱情,我相信只要把教學與學習熱情的最後一哩接上,我國人力資源的問題泰半可迎刃而解。

(工商時報)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215000072-260202
朝陽日盛晴無雲
農稼豐收彩雲天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