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其實不必為重慶南路書街凋零嘆息

【聯合報╱社論】        2012.09.03 01:49 am

台北傳統書街重慶南路傳出多家書店即將關門的消息,引起不少人喟嘆,認為書街的凋零意味著台灣愛書人的消散。但對照誠品書店上月在香港開幕引起的轟動,這樣的憂慮似又顯得多餘,畢竟台灣的閱讀文化在華人世界仍算根柢深厚,重要的是書店和出版商能否持續引領讀者善變的口味。

重慶南路書街近年的關店潮,有幾個主要因素:一是都會重心的東移及捷運帶來的生活圈分散,重慶南路作為書街的集散地位已不如以往。二是大型連鎖書店以至網路書店的興起,瓜分了傳統實體書店的市場。三是高昂的店面租金,使薄利的書店難以與高消費產業競爭。四是這些書店多半維持傳統式經營,逐漸失去自身特色,也使重南書街失去了原有特殊性。

不可否認,高房價、高租金是扼殺書店生存空間的一大殺手。目前仍繼續留在重慶南路的書店,少數是當年在低價時買下了自己的店面,因此不必負擔昂貴的租金;有些則是遷往二樓以上或地下室營運,重演了香港書店從一樓退隱的模式。再對照台灣連鎖書店的強勢,在在說明書店經營已變成一種「資金密集」的產業,而不再是人們懷念的那種早期文人、小資的情調事業。

正因如此,儘管重慶南路書街日漸凋零,今天台灣各地巷弄間還能看到不少小而美、小而精的獨立書店、二手書店或出版社,更令人感到驚艷與不易。每一個街角的獨立書店,都代表著一個或一群人的插旗行動,希望把文化的根扎進社區或專業領域,變成民眾和社會成長的養分。這些書店雖沒有誠品的宏偉規模,沒有金石堂的遍布,沒有博客來的書目齊全,經營者的用心卻更像繁星閃爍般動人。

誠品書店進軍銅鑼灣,在香港引起廣大回響。雖然它最後的成敗仍有待時間驗證,但對於被稱為「文化沙漠」的香港而言,這個衝擊應該是正面居多。進一步看,誠品的經營模式雖然是建構在台灣的文化消費習慣上,但它的經營思維卻不是從台灣所謂的本土意識出發;相反的,它的概念是比較國際的、融合的。也因此,它在香港的適應能力應該不弱。

誠品的經營,是在以實體書店為主架構的概念下,鑲嵌進各種文化商品的展銷,從文具、影音、精品,乃至精緻的建築設計、美食及各類藝文活動,都是它的賣點。一方面,用書籍搭建成偌大舞台,呼喚各路民眾湧來;另方面,以多元炫目的商品刺激人們消費,抵銷書籍低利的缺口。誠品模式的成功,是跳脫了傳統書店「純賣書」的慣性,把書店變成了文化百貨公司加小型藝文活動場的綜合體,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台灣書籍市場更值得擔心的問題,其實在更上游的創作與出版,以及對於網路時代的警覺不足。隨著國際化的加深,台灣出版市場外文翻譯書籍仍維持相當不錯的產量,但在創作能量及品質上則似有走衰之傾向。近些年來,由於大陸出版市場的開放,不少台灣作家先前的作品都能在大陸以簡體字重新出版,多少掩蓋了台灣內部創作不振的事實。但這種「舊書新出」的現象,只是建立在兩岸文化暫時的交流落差上;如果我們不以為意或自以為是,俟此風潮一過,我們如何面對台灣創作不足的真相?

重慶南路書街的關店潮,也許會讓人感傷,卻不必唏噓。畢竟,隨著都市重心的移轉及居民生活形態的變化,大型化、連鎖化書店的出現是必然的趨勢,而許多小而精美的書店走入社區巷弄或移向大學周邊聚集,也符合文化多元、錯落的美感。重要的是,在網路潮及全球潮的沖刷下,我們的文化事業經營者有沒有足夠的警覺和因應?我們的文化創作者有沒有充分的能量、創意和資源?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