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河川保育解析/生命周期長 底棲生物水質代表

2012/10/01  【聯合報╱本報記者陳雅芃】



花個幾分鐘,彎下腰看見到許多錐螺,判斷河川沒受汙染。這項簡單的觀察技術,是30年前從日本引進台灣,經過實地逐一檢測、比對,花了很大的工夫,才確定這項技術可以落地生根。

民國72年,時任衛生署環保局長的莊進源透過中日交流協會,請來日籍博士森若美代子來台,與國內專業人士共同研究實地驗證,並推廣以低棲指標生物來判斷水汙染程度的技術。

環保署退休人員齊家回憶,當時人力有限,主要他和森若美代子兩人,帶著水質採樣器具全國跑透透,足跡遍及北部包括:淡水河的大漢溪、北勢溪、南勢溪,新店溪等,中部大甲溪、大肚溪,南部高屏溪等地。

兩人到了一個定點,會先以化學分析方法,如溶氧、生化需氧量、化學需氧量,檢測河川水質汙染的程度。再將水中石頭翻起來,看看底棲生物的種類、數量,也用網子順著水流,讓底棲生物流入網內,並帶回實驗室,用顯微鏡逐一鑑定、紀錄。

他說,以淡水河為例,上游的坪林是大台北水源,水質乾淨,多是石蠶、錐螺等。中游比較多爛泥,人口密集度高,多是住家的生活汙水,以紅蟲、顫蚓占大宗。下游到新店碧潭,則有水蠆、扁泥蟲,到秀朗橋、福和橋,水質出現惡化。

他指出,底棲指標生物的共同點,就是生命周期長,至少有幾個月以上,能夠生存在此,就代表這幾個月的平均水質。透過一次採樣,大致可看出當地水質概況,如果長期監測都是這類生物,也代表水質都很穩定。假如之後有其他種類的生物,就代表出現汙染源。

齊家歸納,在水質未受汙染區,底棲生物的種類很多;嚴重汙染的地區,很難有底棲生物存在,只有紅蟲、水蟲、顫引等,牠們本身都有血紅素,外觀看來都是紅紅的,也因此能有效率從水中吸取氧氣,並長期存活在溶氧量較低的河川。

森若美代子、齊家等人先後約花了10多年,進行底棲指標生物的判定,同時也做河川水質、水庫優氧化及浮游生物等調查監測。

齊家說,30年前,國內原本對這項檢測技術不重視,後來靠著他們慢慢推廣,深入校園解說,生物指標才逐漸獲得各界的認同。

河川保育解析/觀察河川生物 就知汙染有多少

2012/10/01  【聯合報╱本報記者陳雅芃】


河川汙染指數(RPI) 來源北市環保局非報系製表陳雅芃


台北市環保局日前在士林外雙溪雨農橋下舉辦護河淨溪活動,東吳大學微生物學系師生協助解說如何透過觀察底棲生物,了解河川水質。 記者陳瑞源/攝影

河川的健康狀況是我們生活環境是否適居的重要指標,台北市環保局與東吳大學微生物學系合作,監測水質除了用溶氧量外化學性指標外,也訂了一套底棲指標生物觀察標準方式。

用這個方法,民眾只要掀開河底石頭,透過放大鏡、指標生物圖卡,就能得知水質好壞。

各地環保單位正規是使用水質檢測儀,檢測水溫、溶氧量等。其中溶氧量越高,代表水質越乾淨,溶氧量越低,代表存有汙染物。

「溶氧量」是指溶解在水中的氧分子,一般河川溶氧量低於3.0 mg/L時,對大多數生物、魚類不利,當低於2.0mg/L時,大多數生物、魚類皆無法生存。利於魚類棲息的環境,水中溶氧須達5.0mg/L以上。

但這些生硬的檢測數據,難激起民眾、學生的共鳴或興趣。為了讓民眾對河川多些認識進而保護,北市環保局向東吳微生物學系取經,增加底棲指標生物作為觀測河川水質的依據之一。

北市環保局科長楊維修說,一般將汙染程度分4等級,即未(稍)受汙染、輕度汙染、中度汙染、及嚴重汙染等。參與這項合作的東吳大學微生物學系助教李瑞梅說,根據觀察,汙染愈嚴重,能在當中存活的生物種類也會變少,不同的汙染程度也決定那些種類能活下來。

例如溶氧量(DO)2.0ppm以下為嚴重汙染水體,主要的底棲族群以紅蟲、水蟲、顫蚓等。

紅蟲特徵是無腳,有觸角。水蟲有7對腳,外型和草鞋相似。顫蚓全身紅色多剛毛,體呈線狀類似蚯蚓。

溶氧量2.0ppm至4.5ppm為中度汙染水體,這時可以找到的底棲生物,則變成水蛭、姬蜉蝣、大口螺等較容易觀察到,牠們以吃腐敗有機物為生。

水蛭的身體扁平,身體兩端有吸盤,可固著在石頭上。大口螺的口徑超出體長一半。姬蜉蝣腳有3對,尾毛有3根,體形極小。

溶氧量4.6ppm至6.5ppm為輕度汙染水體,常見底棲生物有水蠆、扁泥蟲、小裳蜉蝣、雙尾小蜉蝣,藻食性、肉食性均有。

水蠆包括蜻蜓與豆娘的幼蟲,通稱為「水蠆」,其中蜻蜓幼蟲體形寬短;而豆娘幼蟲則是瘦長形。

扁泥蟲身體扁平呈圓盤形,腳有3對。小裳蜉蝣腹末具1對尾毛,及1根中央尾絲。雙尾小蜉蝣身體棕褐色,尾毛有2根,因而得名。

溶氧量6.5ppm以上為未(稍)受汙染水體,可看到的底棲生物有網蚊、長鬚石蠶、扁蜉蝣、錐螺等,牠們多吃藻類,僅錐螺吃腐敗的有機物。

網蚊的特徵是無腳、有一對觸角,每節都有圓形吸盤。長鬚石蠶外形像蠶,牠綴結碎石成網狀巢,因而得名,其頭和前胸布滿黑褐色小點,腳有3對。

扁蜉蝣擁有扁平的身體,長尾毛有3根,腳3對。錐螺的螺殼細長成椎狀,呈現深褐色。

李瑞梅說,前述這些生物指標是東吳微生物學系師生從外雙溪部分河段,長期監測好地點所得出的結論。
朝陽日盛晴無雲
農稼豐收彩雲天

TOP

河川保育解析/民間封溪保育 期盼鷺鷥再飛來

2012/09/30  【聯合報╱本報記者陳雅芃】


台灣愈來愈多民眾自立自強成立護溪隊。 本報資料照

台北市透過民間的力量,現有18支河川巡守隊,共380位成員,平常換上青蛙裝撿垃圾,並進行河岸水質觀測、巡守舉報等,成為不折不扣的河川守護神,和政府共同打擊河川汙染。

環保署自民國91年以來,積極規劃辦理河川巡守政策,期望透過結合學校、社區及團體資源與人力,推動各縣市成立守望相助河川巡守隊。

台北市河川巡守隊是由景美溪、雙溪、新店溪、基隆河及淡水河沿岸的大專校院、高中職、社區大學、里辦公處及社區民眾組成,也各自發展特色。

其中在北市南港區山上的久如社區發展協會河巡隊,為杜絕工廠排放汙水汙染鄰近的四分溪,經向市府申請後,成為北市第一條封溪護魚的溪流。

久如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謝建志說,四分溪過去溪水清澈,有許多淡水魚、龜、鱉,常有白鷺鷥飛來,希望此景能透過封溪保育恢復,不要讓下一代子孫認為四分溪只是個水溝。

基隆河錫口河巡隊主要由松山社區大學師生組成,平常參與河川巡守、環境教育宣導。基隆河錫口河巡隊長王勝欽說,社區大學在民國97年開設「我愛基隆河」課程,培育河巡隊員及志工,這些年來就定期定點進行河川淨灘及水質檢測的任務。

基隆河錫口河巡隊從去年底開始,更肩負起河岸文史導覽的工作。王勝欽表示,河岸有很多歷史典故,像在基隆河岸有名為「心曠怡樓」的詩社,是先人召集文人雅士吟詩作對之地。透過生動的導覽解說,喚醒民眾的生態保育意識。

此外,大理高中楓之鷹國際探索社,長期關心及保育華江雁鴨公園的生態環境,定期監測當地河川水質、動植物、鳥類等生態,並帶動當地民眾共同關心都市裡雁鴨的寶貴棲地。

淡水河變乾淨 魚群洄游

台北市主要有4條河川,淡水河本流、基隆河、新店溪、景美溪,在官方加強工廠、家庭廢水列管,民間河川巡守隊主動守望相助,各水質大幅改善,河中的生物種類也多了。

蜿蜒流經北二都的淡水河,是維繫500萬人的生命之河,曾經是髒汙與惡臭的代名詞,不過近幾年資料顯示,民國96年至今年7月底止,淡水河本流水質(RPI)由7.88下降至5.50(數值愈低愈健康)。基隆河由5.10降至3.18、新店溪由5.42降至2.93、景美溪由3.50降至2.86。

北市環保局長吳盛忠說,淡水河本流、基隆河降至中度汙染,新店溪、景美溪降至輕度汙染。

近年來河川水質的改善,也使淡水河生機重現。根據環保署淡水河流域生態調查結果,魚種自民國75年約56種,成長至今年的87種,魚類群聚的多樣性顯著增加。

更令人欣喜的是,此生態調查顯示,消失多年的日本禿頭鯊,已經重新出現於新店溪的碧潭河域。

此外,其他洄游性生物如日本鰻、台灣沼蝦、寬掌沼蝦、南海沼蝦、大和沼蝦及日本絨螯蟹,也出現在新店溪碧潭水域及景美溪。

在基隆河上游,最近也捕獲日本絨螯蟹的亞成蟹;連接蟹產卵的河口及幼蟹成長的中下游,屬於基隆河洄游生物的通路,也因水質改善而逐漸恢復暢通。
朝陽日盛晴無雲
農稼豐收彩雲天

TOP

河川保育解析/必學單字大閱兵

2012/09/30  【聯合報╱本報訊】

底棲生物 Benthos

溶氧量 Dissolved Oxygen

微生物 microorganism

水棲昆蟲 aquatic insects

延伸閱讀

海洋污染生物學/李永祺、丁美麗/海洋出版社

台灣河川之美-淡水河/俞珩/聯經出版社

台灣河川溪流的指標魚類/陳義雄/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出版
朝陽日盛晴無雲
農稼豐收彩雲天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