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水母解析/水母潮襲來 魚類生存更困難

2013/07/15  【聯合報╱本報記者邱瑞杰】


英國愛丁堡核電廠為避免海水冷卻系統被堵塞,雇用漁船在電廠四周撈補水母。(路透)


最近各國深受水母增生困擾,南韓漁民即不斷撈到大型水母。 (路透)



全球氣候暖化,海水溫度升高,讓原本多棲息在熱帶海洋,以魚卵、仔稚魚等浮游動物為食的水母族群大量增生,危及海洋生態,也為海洋運動人口安全帶來威脅。前一陣子,基隆市外木山4000公尺長泳比賽,就有多名泳客被水母螫傷,疼痛難耐,向救生人員求救。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黃登福說,除了海洋升溫可能會讓水母繁殖增快,人類過度使用肥料及牲畜糞便隨河水、雨水入海,使得海中有機物增加,讓水母有充足的食物來源,也是數量增多的原因。

不過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表示,海洋升溫和水母繁殖增快並無一定關係,倒是有研究報告指出,掠食水母的魚類減少,與水母競爭食物的小魚被人類大量捕撈去作魚粉、養殖魚的飼料,及亂丟消波塊等水泥固体等,有利水母水螅體世代附著,均為水母增生的原因。

黃登福表示,水母增生已在各國引發不少問題。像日本、以色列和蘇格蘭的核電廠,兩年前都曾因水母堵塞海水冷卻系統而停止運轉,有些觀光海域還發生遊客被水母螫傷致死的個案。

聯合國糧農組織日前發表的報告也指出,過度捕魚造成的水母大量增生,是地中海和黑海漁獲量減少的因素之一,「顯然人類對海洋生態系統的所作所為需要有所調整,以預防和解決水母潮或類似問題。」

這分報告的作者Ferdinando Boero是動物學及海洋生物學家,他提到,水母數量增加導致更多魚卵和魚苗被水母捕食,並和魚類競爭食物來源,對已經因濫捕而數量減少的魚類生存更加不利。

聯合國專家並預測,如果此趨勢不改善,海洋將從「魚類的天下變成水母的天下」。2007年底,就曾有一大群廣達26平方公里面積的水母,吃掉北愛爾蘭10萬隻養殖鮭魚,造成150萬美元的損失。

在各種預防或處理水母潮的方法中,聯合國的報告建議把水母作食物或藥材運用。例如食用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已成價值數百萬美元的海鮮產業。另如燈塔水母(Turritopsis nutricula),因具「反轉老化過程」的能力,也被視為抗老藥物的明星。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教授羅文增說,管水母(俗稱水母)是世界廣布性的海洋生物,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都有發現。大多數的水母種類生活在熱帶大洋的表層海域,但從海水表層到深海、從熱帶到南北兩極都有水母的蹤影。

中國大陸學界曾調查大陸沿岸海域水母生態,共發現96種水母。其中,渤海2種、黃海5種、東海65種、南海93種,印證水母生態在熱帶水域最為多樣化。

羅文增表示,台灣屬亞熱帶海域,西部為陸棚區的台灣海峽,東岸大平洋有黑潮流過,水母的物種應該十分多樣化,但台灣對水母的研究紀錄十分缺乏。

中山大學10年前曾在台灣四周海域設定58個觀測站,進行一系列的水文探測及浮游生物採樣,初步研究發現64種水母,以五角管水母、瓜室水母、擬細淺室水母、扭歪瓜室水母和雙生水母居多。

羅文增說,當年是冬季出海採集水母,如果在夏天出航,因為西南季風會推動高溫、低鹽的南海海水北上到台灣南部或中部海域,水母種類應會更多。中山大學師生近幾年研究在海中目視不易發現,長度在小於1公分到幾公分的透明水母就有近200種。

水母生活史

水母在分類上屬無脊椎動物腔腸動物門,生活史可分成固著性生活的水螅體無性世代,以及行漂浮游動的水母體有性世代兩階段。

水母在水螅體階段個體很小,約只有0.15公分,固著在海底的硬質物體上生存。螅狀幼體先後會進行6到13次橫裂生殖,形成橫裂幼體。橫裂幼體成熟後,頂端的碟狀幼體脫離母體,成為小水母,每個螅狀幼體約可產100多隻小水母。

小水母是水母體有性世代的起點,水母雌雄異體,分別排出精、卵體外受精後,受精卵發育成幼蟲會沉入海底,並在固著於硬質物體後長成螅狀幼體,繁衍下一世代。

水母解析/塗醋泡熱水 能減毒素活性

2013/07/15  【聯合報╱本報記者邱瑞杰】


水母依種類不同,毒性也有差異,不過螫傷的處理方式則一樣,泡熱水或塗醋可減輕疼痛,嚴重的就要趕快送醫。(路透)

地球暖化影響,全球各地頻傳水母螫傷泳客的意外。基隆長庚醫院急診醫師陳俊魁說,被水母螫傷可先用海水清洗患部,並設法去除水母刺細胞(刺針),用在患部塗抹家用醋能減少水母毒素活性,或浸泡熱水30分鐘,都可減低疼痛,若仍覺不適就要就醫治療。

陳俊魁說,腔腸動物具有眾多毒囊,但名稱不一,像海葵的毒囊稱為螺旋胞,水母的毒囊則稱為刺細胞。

水母的觸鬚上有許許多多的刺細胞,內為螺旋管狀結構。水母遭受其他動物刺激時,會在極短的時間內把刺細胞彈射到對方體內,並釋放出具有毒性的蛋白質、胜肽和組織胺等毒素攻擊對方。

陳俊魁表示,水母螫傷的中毒程度與螫傷部位、範圍、個人敏感性和刺細胞毒性有關。

輕者會出現刺痛、血管性水腫等局部症狀,也可能導致全身性症狀,如抽筋、肌肉壞死、昡暈嘔吐,或是呼吸困難、休克,甚至死亡。

民眾海泳時被水母螫傷,陳俊魁建議最好用海水清洗患部,避免水母刺針繼續釋放毒素,造成不適,接著可用卡片或刀背等平整物品刮除刺針,或是用海沙磨擦患部除去刺針。
朝陽日盛晴無雲
農稼豐收彩雲天

TOP

水母解析/食用海蜇 產值數百萬美元

2013/07/15  【聯合報╱本報記者邱瑞杰】

食用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已成為價值數百萬美元的海鮮產業。而華人吃水母的歷史,在中國明朝李時珍撰寫的「本草綱目」中已有記載,台灣人吃水母的歷史,也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阿美族和平埔族,台東漁民現在入夏後,還會出海捕撈水母,增加收入。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食品科學系教授黃登福說,海蜇是一種食用水母,學名是,傘徑多在50公分到1公尺之間。

本草綱目有提及「人因割取之,浸以石灰、礬水,去其血汁,其色遂白。其最厚者,謂之蛇頭,味更勝,生熟皆可食。」黃登福推論,幾百年前的先民就吃過涼拌海蜇皮了。

黃登福表示,剛捕獲的海蜇軟嫩有彈性,料理前,要先把蜇頭和蜇身剖開,分別用水洗淨,再刮除頭、體連接處的筋肉、紅皮和黏液,接著可用明礬和食鹽反覆醃浸蜇身,脫水後就成了海蜇皮。

海蜇皮的主要成分是膠原蛋白,不含膽固醇與飽合脂肪酸。不過過去也曾發生有人吃海蜇皮食物中毒,黃登福認為問題出在處理蜇身時,沒有把蜇頭去除乾淨,讓含刺毒的海蜇口腔、觸手混入蜇身中。若料理時醃漬不完全,又未煮熟,就可能引發中毒。

華人吃水母由來已久,如今,中國大陸已開發出大陸沿岸常見的根口水母(Scyphomedusae)人工培育、增殖放流和漁獲加工製造技術,發展水母產業,銷售海蜇皮。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教授羅文增說,2006年的水母漁獲統計資料顯示,大陸遼東灣的水母年產量已達10萬公噸。

台灣在台東也有獨特的水母產業,漁民捕撈的還是毒性較強的立方水母(Cubomedusae)。

羅文增表示,文獻顯示台東阿美族和平埔族原住民,食用水母的飲食文化已超過百年,族人認為吃水母有助於改善關節病症和降壓消腫。

台東漁民在夏季洄游魚類較少時,部分漁民會用捕撈魚苗的叉網,清晨或黃昏在沙岸海域水深約1公尺處捕撈水母,也有漁民駕膠筏出海在距岸數十公尺處捕撈水母。

台東縣成功鎮不少餐廳,在夏天時都會供應薑絲炒水母、九層塔水母蛋、絲瓜水母等料理,也有業者在魚湯中加入水母。
朝陽日盛晴無雲
農稼豐收彩雲天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