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全球狂堵病毒為何疫情仍失控?醫:被「奇異效應」害慘

2021-06-16 聯合新聞網 / 綜合報導  

當疫情持續嚴峻,反而會降低人們的防禦心,漸漸變得麻木

新冠肺炎疫情已在全球肆虐1年半,雖然各國政府不斷祭出防疫措施,仍時不時在不同區域看到疫情爆發的情況。重症醫療醫師黃軒指出,依心理學家的說法,這種現象叫做「奇異效應」,人們會因染疫個案增加,漸漸心理麻木,也就降低對防疫的重視。

黃軒在臉書發文分析,明明已有檢疫措施、口罩、酒精、疫苗,全球疫情之所以持續失控,都是被人群的「奇異效應」心態害慘。

他說道,去年底美國每天有3000人死亡、今年台灣疫情進入社區傳播,照理說應該要引起公眾更廣泛的關注,阻止病毒持續傳播,然而人們卻反倒在疫情嚴重時不斷出入賣場、市場群聚,車流量也逐漸變多,對於專家「不要出門」的呼籲,總有人嗤之以鼻、不屑一顧。

黃軒引述俄勒岡州大學心理學教授保羅‧斯洛維奇(Paul Slovic)的說法,這種明顯冷漠的心態,被稱之為「心理麻木」。舉例來說,當一個人處於疫情危險之中,對方又是親人的時候,會給人很強烈的感覺;但變成兩個人、甚至更多人處於危險情況時,心裡的擔憂就會分散,對問題的關注度降低。亦即疫情案例和死亡數越多,人們反而會失去情感,把各種防疫措施當成耳邊風,有時候這樣的冷漠就會導致疫情大爆炸的悲劇。

依照保羅‧斯洛維奇的解釋,和「心理麻木」有關的心理效應叫「奇異效應」,當我們過分關心第一個人的遭遇,再遇到第二個人時,同情心就會消退,不會因為需要幫助的人數變多而等比提高意願。

黃軒再舉臨床心理學家萊夫‧格里芬(Leif Griffin)的論述,說明「心理麻木」是一種防禦機制,也是一種傷害機制,長時間面對危險時,負面情緒就會提高,造成物極必反,所以會看到歐美民眾不斷示威抗議。而「奇異效應」若長期無法解決,緊接而來的就是發生家庭暴力,導致「原本是避風港的『家』,在疫情期間,卻成了親情煉獄」,也是專家學者口中的「新冠壓力症候群」。

《 全球COVID 19 持續失控,都被這心態害慘..》

https://m.facebook.com/ooihean/p ... 5/4099360133490773/

記者問到:「 有了檢疫措施、有了口罩、有了酒精、有了疫苗...為何全球COVID 19 仍持續失控 ?」

我說:「依心理學家言,這是叫"奇異效應"」...

去年底,當美國每天有3,000人死亡,似乎應該引發更廣泛的同情心,並應改變公眾行為以阻止病毒傳播。今年,當台灣進入第三階段社區傳播,疫情更嚴峻,似乎應該引發更廣泛的關心,可改變公眾行為,以阻止病毒傳播。但是當時在美國,在今時的台灣也事實並非如此。

於是大家可以看到Pandemic愈嚴重,大家開始在賣塲、在市場、在放假期間,愈來愈多的群聚....人潮,車流量,反而開始變多了⋯⋯儘管專家人士一直提出警告要求「不要出門 」,依舊會有不屑一顧,而嗤之以鼻的現象。

這是為什麽呢?

A. 心理麻木( Pschy Numbing )

俄勒岡州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心理學教授,保羅·斯洛維奇(Paul Slovic)說 :「當我們面對這樣COVID 19 的危機時,這種愈冷漠的心態愈明顯,專家將其稱為 【心理麻木, Pschy Numbing】

1. 一開始,當一個人處於 pandemic 危險,可能會給人很多強烈的感覺。尤其如果這個人是親人。
2.如果後來又有兩個人處於 pandemic 危險之中,那你就可能不會感到擔心了 ? 或您可能會感到只是有點擔心?
3.如果後來持續增加無數個 pandemic 危險,或者您可能會因為擔心分散了,也不會再關注同樣的問題上,開始對主題(pandemic)冷漠,有時候冷漠,也會變成pandemic 大爆炸的悲劇呢。

B.心理學研究
在一項研究中,心理學教授,保羅·斯洛維奇(Paul Slovic)和他的團隊,向大學生介紹了三種情況:一個極度貧困並需要幫助的7歲女孩,一個也極度貧困並需要幫助的9歲男孩,其他陸續加入8個人,也都需要相同問題的幫助。

他發現:當一開始有危機困境時,一個人需要幫助時,學生們會給予高的捐款 。隨著需要相同問題的增加,人類感覺會下降。同樣的,COVID 19 新增案例、死亡繼續增加,心理學教授,保羅·斯洛維奇(Paul Slovic):COVID的死亡和案件總數愈多、你個人會失去感覺,你會失去情感,什至警示戴口罩、洗手,保持社交距離,都是耳邊風而已。

C.奇異效應 : 同情心消退
https://sketchplanations.com/the-singularity-effect

和心理麻木有關的心理效應,我們叫【奇異效應】。
此奇異效應說明:
我們是如何過分關心第一個人的遭遇。
事實證明,當您添加第二個人同樣的遭遇,同情心會減弱。增加了更多的人,並不會按比例增加我們的意願,會提供更多願意配合或幫助。

心理學教授,保羅·斯洛維奇(Paul Slovic):
想想以 “搶救雷恩救大兵” 為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人們一開始發起了巨大的努力來拯救一名士兵。事實證明,即使你添加了第二個 " 雷恩大兵 ",人類開始有一些理由,可以證明同情心,也正在消退中...,而增加更多的" 雷恩大兵 ",也並不會按比例增加了我們願意提供的幫助——再次證明,隨著更多" 雷恩大兵 " 的參與,我們的同情心也會減弱。

[ 我們的情感,逐漸無感,什至消失。]

D.一刀兩面
臨床心理學家,萊夫·格里芬Leif Griffin(PsyD)認為:「心理麻木 ( Pschy Numbing ) 使我們能夠意識到某些事情發生,但在情感上,竟然不會處理或與正在發生的事情,保持有相關聯繫」。

1.可以是一種防禦機制
心理麻木 ( Pschy Numbing ) ,可以是面對外在危險,表現的一種防禦機制。就像是在說:「COVID 19 不要侵犯我的安全感。切斷相關聯繫的心理防禦機制。」
2.可以是一種傷害機制
當心理麻木 ( Pschy Numbing ) ,持續存在危險面前時,這會帶來很多問題,退縮、沮喪、憂悶低能量狀態,情緒憤怒、開始對家人、什至說 : 根本沒有COVID 19 ,是政府騙大家。這是物極必反,大家都看到歐美民眾,群聚不戴口罩,一直示威抗議,這樣的情景未曾消失過。為什麽會如此?

【奇異效應】長期如果無法獲得解决,接下來就是:

E. 家庭暴力增加
曾經有人開玩笑,弄了下例居家的家況,告訴大家都一直待在家:孩子的一天被挨罵、媽媽的一天罵小孩、唸老公、爸爸的一天也一直都被老婆唸...被吵,其實有些時候,這不是開玩笑,反而是在疫情下,真實殘酷的氣氛⋯⋯

在COVID19 肆虐全球下⋯⋯各國專家陸續提出警告:「由於民眾因疫期無法外出或工作,將使家庭暴力發生的風險增加」。這些家暴數據,也真的隨著疫情爆發,而一直增加,全球皆如此。

例如:
巴西、西班牙、希臘等國,家暴專線通報數,都出現2成以上的增長。原來天天「零距離」,不會確保「零吵架」的?原本是避風港的「家」,在疫情期間,卻成了親情煉獄。

由於疫情,全球都在推行「留在家裡,stay home 」,因為「家」,是疫情最安全的避風港。但人類,是很奇怪的動物。大家天天在家,「家」,卻不一定是抗疫的快樂天堂。當心理麻木 ( Pschy Numbing )久了,不安情緒 隨之【家庭暴力】爆炸而來。這些在COVID 19 疫情「壓力鍋」,炸出來的一切,我們專家學者,現在叫「新冠壓力症候群(COVID Stress Syndrome)....

請閱讀我之前的文章:

6月7日 : 黃軒醫師說:新冠壓力症候群(COVID Stress Syndrome):正隔離了全世界的心
6月8日 : 《 新冠壓力量表(COVID19 Stress Scale, CSS) 》

參考 :
http://journal.sjdm.org/13/131003a/jdm131003a.html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pii/S0749597805000336
朝陽日盛晴無雲
農稼豐收彩雲天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