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註冊
登錄
論壇
搜索
幫助
導航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0)
系統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教育資源分享論壇
»
科學與醫學新知
» 紅火蟻如何在水面結筏? 清華大學推翻表面張力說
返回列表
發帖
發短消息
加為好友
edushare
當前離線
UID
1
帖子
22983
精華
2
積分
20
閱讀權限
200
在線時間
3284 小時
註冊時間
2009-9-22
最後登錄
2025-8-1
管理員
1
#
跳轉到
»
倒序看帖
打印
字體大小:
t
T
edushare
發表於 2024-3-14 11:24
|
只看該作者
紅火蟻如何在水面結筏? 清華大學推翻表面張力說
【2024.03.13清華大學秘書處】
https://www.nthu.edu.tw/hotNews/content/1166
當洪水淹沒紅火蟻的蟻巢時,牠們會抱團漂浮在水面上結筏。這種獨特的生物結筏現象在過去被認為是表面張力所致,也因為很像早餐穀片在牛奶上結團,而被稱為「穀片效應」。但本校物理系洪在明教授的研究卻一舉推翻了表面張力說。研究結果顯示,紅火蟻群能在水上結筏,是一種生物的活性自我修復機制,且很有可能是透過費洛蒙的聯繫來抓住彼此、結成網筏。
一般的材料經過拉伸,會像拉麵團一樣變窄、變細。但洪在明領導的軟物質研究團隊進一步研究發現,即使把紅火蟻結成的蟻筏拉長,蟻群可透過動員上層來填補下層,使得蟻筏不會變窄、變薄,展現出人造材料難以達成的特性。未來如應用在新型仿生彈性材料上,可能開發出如科幻電影中,可自由組合、外在型態能在液態和固態任意之間轉換的微型機器人大軍。
由於這項研究主題實太有趣了,1月一登上《物理評論E》(Physical Review E)期刊,就立即引起了科學界關注,大家都對像固體又像液體的紅火蟻筏機制感到好奇,登上了CNN、法國世界報等美、法、德、英多家國際媒體。
洪在明曾聽過一場生物學家的演講,提到紅火蟻會在水面結筏是因為表面張力。這令他感到懷疑,為深入研究紅火蟻獨特的結筏行為,研究團隊透過新竹市政府產業發展處的協助,前往農民提報紅火蟻危害的地區捕捉牠們來進行實驗。參與研究的碩士生鄭又銓得知他外婆家田地也有紅火蟻,還麻煩母親萬美雲幫忙「外送」,也令團隊十分感激。
研究團隊設計了一連串實驗,發現其他種類的螞蟻不會在水上結筏、死掉的紅火蟻在水面上也無法結筏,且紅火蟻在乾式的震盪台上也能自動結筏,一舉推翻了紅火蟻是因水的表面張力才結成筏的說法。
團隊發現,當紅火蟻巢被水淹沒時,蟻群會用大顎和腳抓住彼此,形成多層織網般的結構,即可如同船筏浮在水面。深入觀察蟻筏結構還可以發現,筏面上的工蟻們會一步步從筏的中心往邊緣移動,輪流下水到筏的底部,就像跑步機的跑帶一樣上下循環輪替;至於蟻后和卵、幼蟲等「乘客」則始終安坐筏上,漂流尋找登陸的機會。
且筏面一旦出現缺損,就會有工蟻自動填補上來。這也令洪在明聯想到,如果能解開紅火蟻結筏求生的機制,就有可能研發出像固態、又像液態,可自動修復、又能集體遷徒的活性仿生材料。比如人工韌帶,就需要拉伸時不致斷裂的彈性材料。
洪在明是物理學家,三十年來的研究生涯首次跨足生物領域,也讓他及研究生吃了不少苦頭。首先要面對的難題就是取得活力十足的新鮮紅火蟻,一聽到新竹哪裡有紅火蟻肆虐,他們就出動抓蟻小隊,但初期常抓錯螞蟻,「後來我們到現場都不急著挖蟻巢,先抓幾隻丟到水裡看看,會結筏的才是我們要找的紅火蟻。」洪在明笑說。
本校物理系博士生陳中皓是紅火蟻實驗的主要設計者,為了做這些實驗,他得身先士卒,「紅火蟻咬人時會蜷曲起身體,同時用大顎和尾端毒針攻擊,被咬到的感覺就像火燒一樣,皮膚上的膿包往往得腫一個禮拜。」但長達兩年的實驗下來,他也像武俠小說裡練「五毒掌」一樣,逐漸對紅火蟻的叮咬免疫了。
團隊中的本校物理系碩士生謝廷珩則成了飼養紅火蟻的專家。他起初的飼養策略是「我們吃什麼,紅火蟻就跟著吃什麼。」但吃了速食薯條及剩菜剩飯的紅火蟻很快就死了。他後來學會用蟋蟀乾、麵包蟲及糖水來餵養紅火蟻,還為他們用石膏製作可維持溼度的房子,才讓紅火蟻活力滿滿地完成實驗。
紅火蟻到底如何聯繫結筏,還有許多未解的謎團。洪在明推測,紅火蟻在進化過程中,演化出在遇到危險時分泌特殊費洛蒙的功能,來示警並組織聯繫。要徹底解開這個生物訊息機制之謎,還有待生物學家進一步研究。
〈具活性與自我修復之紅火蟻筏的形成與力學特性〉(Formation and mechanics of fire ant rafts as an active self-healing membrane)論文連結:
https://journals.aps.org/pre/abstract/10.1103/PhysRevE.109.014607
<<紅火蟻如何在水面結筏? 清華大學推翻表面張力說>> 檔案下載:PDF檔
本校物理系洪在明教授(中)指導研究生陳中皓(右)、謝廷珩(左)研究紅火蟻結筏成因
紅火蟻群會用大顎和腳抓住彼此,在水面結筏 本校研究團隊發現,紅火蟻筏在被拉長時,也不會變窄、變薄
紅火蟻感知到危險時,會緊緊抓住彼此,結成球狀或筏狀
本校物理系博士生陳中皓用石膏製作可維持溼度的紅火蟻屋
收藏
分享
發短消息
加為好友
edushare
當前離線
UID
1
帖子
22983
精華
2
積分
20
閱讀權限
200
在線時間
3284 小時
註冊時間
2009-9-22
最後登錄
2025-8-1
管理員
2
#
edushare
發表於 2024-3-14 11:29
|
只看該作者
清大研究 紅火蟻「水上結筏」 蟻群互助
2024/03/14 自由時報 〔記者洪美秀/新竹報導〕
紅火蟻蟻巢被洪水淹沒時,牠們會抱團漂浮在水面上結筏。這種獨特的生物結筏現象在過去被認為是表面張力所致,但清大物理系教授洪在明的研究卻推翻表面張力說,且研究結果顯示,紅火蟻群能在水上結筏,是一種生物的活性自我修復機制,且很有可能是透過費洛蒙的聯繫來抓住彼此、結成網筏。此論點引發科學界關注,還登上CNN、法國世界報等美、法、德、英多家國際媒體報導。
推翻表面張力說 外媒報導
清大表示,一般的材料經過拉伸,會像拉麵團一樣變窄、變細。但洪在明領導的軟物質研究團隊發現,即使把紅火蟻結成的蟻筏拉長,蟻群可透過動員上層來填補下層,使得蟻筏不會變窄、變薄,展現出人造材料難以達成的特性,如應用在新型仿生彈性材料上,可能開發出如科幻電影中,可自由組合、外在型態能在液態和固態任意之間轉換的微型機器人大軍。
團隊發現,當紅火蟻巢被水淹沒時,蟻群會用大顎和腳抓住彼此,形成多層織網般的結構,即可如同船筏浮在水面,且筏面上的工蟻們會從筏的中心往邊緣移動,輪流下水到筏的底部,就像跑步機的跑帶一樣上下循環輪替。
紅火蟻蟻巢被洪水淹沒時,牠們會抱團漂浮在水面上結筏。(清大提供)
朝陽日盛晴無雲
農稼豐收彩雲天
TOP
返回列表
網站公告
公告說明
個人作品
教育專題
數學專題
辦學報導
辦學愛迪爾
辦學idea
辦學標竿
教育殷鑑
教育法規
典範教育人員
校舍興建、修繕及美綠化
優異教學示例及班級經營
教育專業文庫
校長、主任甄試專業文章
校長協會暨全教總文稿
教育省思與佳文
教育專題與論文
教育專業網站
國語日報社論
佳言語錄
新聞金句
名人講座
學習典範與生活省思
值得學習的人物典範
改過遷善的人物典範
學測&會考績優典範
終身學習典範
台灣好人事
台灣省思例
雜文記趣
教育、社會、政經及食安時事
台灣教育-現況、變革與趨勢
台灣社會-現況、變革與趨勢
台灣政經-現況、變革與趨勢
台灣食安-現況、變革與趨勢
國外教育-現況、變革與趨勢
國外社會-現況、變革與趨勢
國外政經-現況、變革與趨勢
國外食安-現況、變革與趨勢
生命教育、品格道德、人權法治、親職教育、生涯技職與性別平等
生命教育新聞報導與教學素材
品格道德新聞報導與教學素材
法治法律新聞報導與教學素材
親職教育新聞報導與教學素材
生涯技職新聞報導與教學素材
兩性教育新聞報導與教學素材
交通安全新聞報導與教學素材
媒體視讀新聞報導與教學素材
數學教學資源分享
免費數學教學軟體
數學教育新聞
數學教育專文
數學教學素材
數學名言錄
閱讀推廣、創意教學、英語教學、補救教學
語閱教學新聞、作法及心得分享
學習扶助新聞、作法及心得分享
創意發明新聞、作法及心得分享
英語教學新聞、作法及心得分享
勵志與心靈小品
古歷史與今事件
洋蔥故事
短篇小品
好書介紹
特殊字音
網路科技與科學醫學
網路及科技新知
科學與醫學新知
生物與生態新知
電腦知識與學習資源
電腦、手機、平版小技巧
好用免費軟體
教學實用軟體
學習資源網站
綜合資源網站
推甄申請資訊
雜項資料
綜合訊息
跑走趣遊
生活巧手
健康環保
養生樂活
美食好物
遊學留學
職場達人
企職訊息
理財知識
鮮人趣事
國外新聞
大陸新聞
網路笑話
冷門知識
影片欣賞
教育影片
洋蔥影片
生命影片
運動影片
廣告影片
趣味影片
一般影片
純音樂&MV影片
聖歌&佛曲
FB影片專區
♥微電影
隱藏區
[收藏此主題]
[關注此主題的新回復]
[通過 QQ、MSN 分享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