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14 【聯合報╱本報記者曹馥年】
由於油價高漲,有些竊油集團會從破壞大型輸油管下手,各國為護油也開始在油管上裝監測裝置反制。至於油管地面化,是近年國際趨勢,主要是為一旦有漏油,可減少土壞的汙染面積。 (法新社)
鐵皮空屋中,4名竊賊挖了一條長5公尺深的地道,碰到大輸油管挖開周遭土石,將小型閥門裝在油管上。切開油管瞬間,4人立即緊鎖閥門,防止柴油滲漏。原以為石油公司不會發現幾秒鐘的油壓差,不料,百公里外的「長途管線監測系統」螢幕上立即警示異常,4人半滴油都沒偷到,就被趕來的警方逮著。
這不是電影情節,是中油有史以來遇過最精密的盜油案。曾承包台電地下纜線工程的包商去年6月利用專業知識,借款100萬元自組小型「潛盾機」,租用空屋,雇工挖地道盜取桃園中壢市中油輸油管內的柴油。這條耗時9個月才挖好的竊油路徑,切開輸油管的瞬間,就宣告破功。

中油長途管線監測系統日前突然出現異常凸點,檢查時發現史上最精密盜油案。 記者曹馥年/攝影
中油桃竹苗服務處副處長廖祐立分析,這套長途管線監測系統是中油煉製研究所江福財博士研究團隊所研發,壓力油量電信涵蓋流體力學中的柏努利原理、電波傳送等物理應用。
柏努利原理其實就是質量守恆定律:流體(液體與氣體)的壓力與其流速成反比。
由此可知,在不考慮管線內雜質造成的流量管損、維持流速不變的理想前提下,每段管線內的油壓應維持恆定。

曾有竊油賊挖到地底輸油管,立即鑽洞裝連接閥,準備接管引油,就因此被偵測出來而破功。 記者劉愛生/攝影
根據警方調查,這次犯案的包商也知道過去的盜油案多因油管油壓驟減被識破,還先以超音波反監控流量,探測中油供油時段、供油量與油壓,並在管線上安裝閥門,挖破管線瞬間立即關閥,防止柴油滲漏影響油壓。
此外,更準備電腦連線增壓器,想細水長流,以每日少量盜油與維持管內壓力不變的方式,騙過中油的監測系統。
「竊嫌手腳再快,也快不過監控點的信號波。」廖祐立說,長途管線監測系統密集裝設油壓監控點,每秒回傳多次信號波到中油監測站,若管線破裂,壓力立變,平穩的信號線就會出現異常凸點,同時傳出警報聲。竊賊將管線挖破瞬間,中油立即就能發現異常,召集工程師判讀異常管線位置,派員前往檢查。
廖祐立說,早年的管線監測系統不夠精確,須靠管線巡察員逐區監督。但因巡查員人力有限,盜油事件難免。
此套監控系統耗費10多年研發,民國89年間從盜油集團最猖獗的嘉南地區開始施用,經過多年來修正係數、延長,系統不僅遍及全台的數千公里油管,也已能將可疑異常點範圍限縮到50公尺內。各國雖然都有類似監控技術,但是不若台灣精確。
地震、施工等外力,是否會讓監控點「反應過度」?廖祐立說,有彈性的鋼製油管設計時已考量台灣地理特性,小地震不至讓警報大響,油管附近的工程也在掌握中。除非管線遭外力大力撞擊、滲漏,監控點才會出現異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