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傳播系 2011/03/31 【南華傳播系/記者杜雅茹/南華大學報導】
圖片提供/南華傳播系
現職南華大學環境管理所所長兼圖書館館長的陳中獎,曾獲國科會甲種獎勵,連續十一年獲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獎,於三月十六日校慶接受國科會專案計畫審核通過之優良教師獎勵。陳中獎在教學與行政之餘仍不忘積極從事學術研究,目前發表論文數已達五十餘篇。
陳中獎專長環境經濟、資源經濟、環境管理、科技管理領域,擔任教職十年的他認為,因全世界因應科技化的進步,而造就出由科技所帶來的迫害,他強調,「事先預防」的理念,認為應該在發現問題前改善。
重視自然環境管理的陳中獎,每年發表專案計劃做研究,題材的靈感常以貼近周遭環境的維護做為指引,無論水污染、綠標章、環境的永續發展等等,都因台灣集聚的工業化,在各種環境議題的討論中發現新問題,管理上的實施必須從根源著手,計劃未來的推行及實作,加以達到改善生活品質。
「學無止境兼備務實」,是陳中獎在校務繁忙與學術研究之中兩者兼顧的重要心態,雖忙於校務及研究,仍必須與學生保持良好互動。「花時間去投資,只要平時做準備」,一心推廣學術研究的陳中獎,這學期授課時間排定每週一,規劃其餘時間做相關研究,讓他平日可以擁有更多機會,提升師生之間接觸互動,進一步提升學術研究的風氣。
「教學、服務、研究」,是陳中獎對社會的貢獻。他表示,台灣未來將走向服務型社會,需要服務業的人才,透過研究學習解決問題、體驗過程。陳中獎表示,國立與私立大學雖然在補助資金、資源配給差別很大,但他認為可多利用學校圖書館提供的資源,加上老師願意配合安排討論,私立學校反倒能給予學生較多面對面的機會,因為師資能力的幫助極為有利,學生從而在投資過程中獲得自我成長。
研究學術超過十年,陳中獎極為鼓勵學生做研究。他認為,大學部與研究所差別在於研究所除了授課,主要在於指導學生如何做「全盤研究、學習過程、解決問題」,並親自強化加以指導。在研究過程需克服心理障礙,也是考驗學生如何處理問題的態度,因為社會科學做數據是以量化方式,資料收集方面耗時又耗力,但學習若能持有信心與認真,他認為大部分作品通常能在一年內完成。
陳中獎也指出,「信心是尋求問題的根源」,目前台灣學生對於學術研究具有相當大的排斥現象,主因在於沒有信心,無法突破心理障礙,對於數據與分析的取得有困難,導致沒有確切的看法。陳中獎強調,研究應提早規劃,避免臨時抱佛腳。他認為,一流的人才在問題還沒發生之前,就要有事先預防災難的觀念,並有先見之明,透過制度去引導人的改變,提升政策預防,而研究的重點在於尋找問題,描述尚未發生的事情。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是陳中獎對學術研究的態度,要取得國科會專案的計畫補助,除了平時努力在專題的研究上做好本份,了解內容的評分方式及過程也是重要的依據,另外掌握自己的優缺點之外,也要懂得對方的需要或條件,自然成功的機率就為頗高;相反地,只了解自身卻不去了解對方的意願,而一味的遵循自我、不加修正,或許會有一半成功的機率,但整體上卻無法達到預期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