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領域教科書增類pisa課文、教師增能 校長協會大推
2013.10.02(三)
發稿單位/新聞聯絡人/聯絡方式:
(一)全國校長協會理事長薛春光 0933-820-939
(二)全國校長協會秘書長邱承宗 0952-200-207
------------------------------------------------------------------------------------------------------------
國中推晨讀 沒人沒策略難行
根據《親子天下》今天公布的「國中閱讀教育現況調查」問卷調查發現,學校、教師、家長面對閱讀教育,態度上高度支持,但資源卻嚴重不足,去年全台四成以上學校,全年購書預算低於一萬元。全國校長協會主張,政府應該調整閱讀政策,包括優先把國際閱讀的能力,直接放到課程綱要;增進教師「教閱讀,應該要有策略與方法」的教學能力,讓閱讀不再只是拚數量,而是更有質量。
十二年國教啟動,學生運動、閱讀、志工服務能力,通通變得重要,今年四月,教育部舉辦記者會,宣布在國中推動「晨讀123」,希望在國中升學考試壓力之外,帶動國中生晨間閱讀。
調查結果與PISA、PIRLS 交叉比對
校長協會指出,《親子天下》這份問卷具有實證性,有領頭羊的效應,尤其這份調查與台灣學生在國際上閱讀表現比對,更值得執政者思考。
PIRLS、PISA兩個大型的國際閱讀素養評比,受重視的關鍵,在於從學生的核心能力表現,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未來競爭力。
我國2011年「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IRLS)雖由原第22名躍升為世界第9名,資料顯示我國學生在圖書借閱量和閱讀興趣上均有進步,但學生的自信心及閱讀能力則仍有成長空間。PISA的測驗中,台灣學生在閱讀表現上,2006年還名列16,但2009年已經退到23名。
這兩項調查不約而同指向:台灣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不足,很大的原因是台灣超過7成的老師,是沒有閱讀策略的概念,缺乏這方面的專業。
過去幾年間,香港、上海等地區推動閱讀做對了幾件事:清楚的目標、有效能的執行;例如,把國際閱讀的能力,直接放到課程綱要。
這份問卷充分顯露出,台灣在推動閱讀上,沒有策略,則國中端要推動閱讀,究竟該怎麼做?
校長協會表示,台灣多篇學術分析研究已提出台灣推動閱讀的對策,主張政府應該優先調整閱讀政策,學生的閱讀素養就能精進,進而提升整體學習表現,以具備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從專家的建議與香港的經驗看來,可以知道閱讀是需要策略的,教育部過去推動「焦點三百--國民小學兒童閱讀推動計畫」,表揚閱讀書籍數量很多的學生,但卻有學生一年看了一百多本,卻說不出一本喜歡的書,也毫無感想,國中端未來可能也會遭遇一樣的情況。
政府目前推動國中閱讀如果只重視學校的藏書量、學生的閱讀量、購書經費、是否有編列圖書教師等「數量」的問題,卻忽視閱讀更要重視「質量」。
政府的優先策略 校長協會4項主張
校長協會主張,政府須優先調整的策略包括:1.把國際閱讀的能力,直接放到課程綱要。2.國小階段增加共讀的指導時間。3.各領域教科書要求類pisa文章篇數。4.增進教師「教閱讀,應該要有策略與方法」的教學能力,鼓勵師生共讀和分享。
另外,問卷中值得關注的重點還包括,雖然這幾年閱讀策略的學習,喊得沸沸揚揚,強調思考與理解的PISA題型,也差點要成為特色招生考試的範本。
但事實上,問卷反應,只有三成三校長真正做過PISA考題。有近一成的學校完全沒有把閱讀策略融入教學,近三成的學校,閱讀也僅限於部分語文科老師的職責。更別提購書經費少得可憐,沒有專業圖書教師,帶領推動閱讀策略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國中端即使有心也無力。
問卷中,有高達97.7%校長同意推行十二年國教後,國中的閱讀教育會更重要。不過,國中專業與人力不足,沒有閱讀策略,尤其閱讀推動還是深受升學成績影響,想在國中推動閱讀,也到了政府需要深刻思考調整政策的時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