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5 【聯合報╱本報記者吳思萍】

記者吳思萍/攝影

台灣山區雲霧繚繞,只要一往山上走,沒一會兒,就被白茫茫的霧團團包圍,伸手一揮,只感覺涼意,卻抓不住、碰不得,也因此,「霧」自古以來,就給人神秘的意象。
但台灣有科學家卻以捕霧為職志。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副教授林博雄2008年受雪霸國家公園邀請,在新竹觀霧工作站研究霧發生的時間與頻率。
林博雄參考國外補霧研究文獻設計一套「捕霧網」,座立森林中收集山嵐,南投縣溪頭自然教育園區也於2013年架設類似設備進行研究。
集山嵐…了解森林取水源
「為什麼想抓霧?」林博雄說,國內的氣象科學從沒有具體研究過「霧」的議題,他透過捕霧以及和森林生態研究學者們的互動,更具體了解霧對生態系的影響,甚至未來可能透過捕霧取水,調節水資源。
林博雄說,當氣溫達到或接近露點溫度時,空氣裡的水蒸氣會凝結成水(霧)。一般人從山腳下看到山上有雲,開車上山後,會感覺身在雲霧之中,這些是因為潮濕空氣受地形、風的抬升到更冷的高度,冷卻而形成雲霧,因此被稱之為「升坡霧」。
他在新竹縣觀霧地區捕霧網尺寸是長寬各1公尺的平面網,這些網面有極細小的孔隙,「就像紗窗,擋住霧氣」,捕霧網架設位置與風垂直,只要霧水一透過捕霧網,細小水滴就會順著網子,垂直往下流到網底傾斜溝槽再流到集水量桶進行紀錄。
粒徑小…想抓它要有策略
捕霧工作並不簡單,因為霧不屬於氣象局溫度、雨量、風場等常態儀器測量的項目,再加上霧滴直徑是水滴的一萬分之一,粒徑小要「抓得住它」得有一些策略。他和研究團隊每個月上山檢查設備一次,以集水桶水量換算雨量單位來研究各個季節以及深夜、清晨、中午、黃昏、晚上不同時段的起霧現象。
搭相機…確認起霧的時刻
捕霧研究搭配自動照相機、葉濕感應器來輔助,自動照相機用來辨識白晝期間霧的濃淡程度,並確認「霧什麼時候來?」,而葉濕感應器則透過感應器面積上,有多少水蒸氣與水滴,呼應霧在白天與夜間的出現時間。
兩年研究顯示,觀霧地區因雲霧所帶來的水平性降水,僅以「有霧無雨」發生情境來計量,約是同季降水量的9.3%,如果再加上「有雨有霧」發生情形一併計算,觀霧地區水平降水可達(垂直)降水量的37%。
而溪頭自然教育園區的山風、谷風明顯,也適合做捕霧研究,溪頭地區的研究結果為一年間的霧日為292日,占全年總日數比率為76%,成霧頻率平均為每日7小時。
觀霧外…也探討暖化現象
林博雄說,捕霧網不僅能了解霧氣占森林中水循環的比例,也能觀察氣候暖化造成的改變;因為氣溫若是升高,形成霧的高度也會上升,雲霧帶的高度變化,正是觀測地球暖化現象的證據之一。
少起霧…環境汙染是元凶
林博雄也提到,由於近數十年間,平地霧發生頻率愈來愈低,有學者認為與環境汙染有關;都市化與工廠及車輛排放的廢氣與懸浮微粒,吸收水氣,導致無法形成顯著的濃霧。為了解前述假設的直實性,酸霧的分布與環境生態的關聯,將是下一階段的研究重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