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16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台北報導】
台灣學生參加國際數學、科學成就測驗,總成績都名列前茅。但在漂亮光環之下,這些測驗也診斷出了台灣數學、科學教育諸多「不願面對的真相」,例如台灣國二學生數學程度差異懸殊,也是名列世界前茅;台灣學生在科學論證、形成科學議題的能力上欠佳。
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黃敏雄分析2003年和2007年兩屆「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台灣學生的表現,發現台灣學生的平均分數都非常好,與星、日、韓等東亞國家都「排名前段」,但國人沾沾自喜之餘,並未看到台灣在國際測驗中的另一個「特色」:「國二學生彼此間的數學程度差異之大,也是全球數一數二」。
以2007年TIMSS國二學生數學表現來看,數學百分等級95的學生(在該國100個學生中贏過95個人的優秀學生),台灣的分數是748 ,新加坡731、韓國738,日本704。但百分等級5的程度較差學生分數,台灣只有403,新加坡422、日本424、韓國435。
「如果我們把成績差的學生拉上來,台灣的平均成績會更好」,黃敏雄認為,台灣數學好的學生比他國更優秀,雖然程度差的學生在全球的排名不是「後段班」,但分數不如日、韓、星卻是事實。
根據兩次TIMSS測驗結果,他也看到了一個弔詭的現象:在小四學生的數學程度是「均且優」,但是到了八年級,平均成績還是很好,但學生差異卻拉大。
黃敏雄表示,他更憂心的是,學生數學程度差異是發生在班級內,也就是說,同一班裡的學生數學程度好壞差很大,「老師該如何教?」
台師大科教所教授邱美虹也注意到台灣學生在國際測驗上的「弱點」。台灣學生在記憶類或是常練習的題目上表現得很好,像是「哪些物質溶於水」這種分類問題,但是在科學論證、形成科學問題的能力上得分就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