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DHD到博士!他靠藥物與資源翻轉人生 籲重視兒少精神健康
2025.04.23 中時即時 王家瑜 杜宜諳
今年35歲的鄭中遠從小上課就坐不住,每天被老師罰跑操場、寫紅字,直到國中二年級爸媽帶他就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在同學友善對待和校方資源支持下,不僅順利考上建中,一路攻讀到博士,更發揮所長,投入精神相關研究。
今天是「世界嬰兒兒童青少年精神健康日」。台大醫院副院長、衛福部台灣精神疾病防治諮議委員會召集人高淑芬分享2015到2017年的全國流行病學研究,近1萬名學童及父母老師接受問卷和訪談,其中4816名學童接受兒童精神科診斷會談,整體精神疾病的加權終生盛行率為31.6%。
高淑芬說明,兒少精神疾病當中,焦慮症、睡眠障礙、ADHD的終生盛行率都超過1成,尤其以焦慮症15.2%最高;另外,有8.2%曾有輕生意念、3.6%曾有輕生計畫,以及0.7%曾企圖輕生。
不過高淑芬指出,兒少精神疾病健保資料以自閉症、ADHD為主,焦慮症和憂鬱症相對低估,在健保資料幾乎是零,因為兒少憂鬱症和焦慮症不像ADHD是外顯的精神行為。整體兒少精神疾病來看,實際流病調查盛行率為25%,但健保就醫僅有2.8%。
另外國內去年發表的長期研究也發現,運動體適能可大大減少青少年的精神疾病罹患率。高淑芬指出,針對10到16歲對象研究發現,心肺適能和肌耐力較佳者,精神疾病發生率下降,因此提醒家長加強健康促進,除了體育課之外,也有要更多運動。
鄭中遠分享,自己算是蠻晚治療的ADHD患者,小時候上課總是坐不住,媽媽說他是「很難帶的小孩」,每天被老師罰跑操場、寫紅字,還說他會帶壞同學。直到國二時開始進入叛逆期,爸媽壓不住,才開始尋求幫助,確診為過動症後開始服用藥物。
鄭中遠說,當時需要一天吃三次藥,同學中午都會提醒他該吃藥了,後來他考上建中、長庚大學和陽明大學研究所,一路上學校的特教資源都幫助他許多,例如國高中考試時,大家塗卡的聲音讓他無法集中注意力,學校會幫他申請獨立考場,而大學課堂過於吵雜,無法好好專心,學校也提供課業輔導,讓他有機會複習課堂上沒聽到的片段。
高淑芬呼籲,應推動校園精神健康、心理韌性,教育正常化,並成立兒童精神醫學專屬研究機構或補助,以定期監測兒少精神疾病,發展符合國情的特定治療模式,以及識別高風險族群,及早診斷治療,以杜絕長期障礙。

台大醫院23日舉辦「連結世界,守護兒少心智 台灣響應2025世界嬰兒、兒童與青少年精神健康日」記者會,台大醫院副院長高淑芬(中)帶領個案及醫生一同切蛋糕慶祝。(杜宜諳攝)
https://www.ctee.com.tw/news/20250423701311-431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