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31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教育部今天表揚國家講座和學術獎得主,這些榮獲國家最高學術桂冠的學者中,有人從小居無定所,靠叫賣冰棒、零食、當清潔工賺取學費;有人曾是巨人少棒隊的捕手,因為出國比賽耽誤功課,連簡單的「This is a book.」也不會。還有人曾是蹺課女王,不上課跑去看棒球。但他們都努力突破困境,如今不僅是「經師」,更是年輕人的典範。
今年有10人獲國家講座主持人,每年100萬元連頒三年共300萬元;學術獎得主有12人,每人獲60萬元獎勵。
國家講座得主之一、清大化工系講座教授馬振基幼年時,父親經營的藥廠被一場惡火吞噬,大火不僅奪去年僅15歲大姊的生命,父親和祖母也接連抑鬱而終,家庭遭逢巨變,只靠母親幫人洗衣服扶養五個孩子。
談起困頓的年代,滿頭白髮的馬振基不禁紅了眼眶。他說,小時候總共搬了13次家,自懂事以來就四處賣冰棒、零食和水果賺取學費,減輕母親負擔。初、高中時他在銀行當清潔工半工半讀完成學業。
考上成大化工系時,他只想快畢業好到工廠工作,卻在服役時遇到人生轉捩點,和軍中袍澤一起讀書準備公費留學考試,上台北考托福和GRE時,身上的錢繳報名費、火車票只剩五毛錢,最後一程從旗津回部隊車資要1塊2毛錢,他心想「錢不夠,但我還有兩條腿可以走路」。
後來他申請到美國的獎學金,但機票錢沒著落,當年一張到美國的機票要價一萬多元,他當助教工作兩年存夠機票錢,才到美國攻讀學位。67歲的馬振基說,「沒有吃不下的東西,睡不著的地方。」他送給年輕人「感恩惜福」四個字,認為正向思考很重要,景氣雖不好,但沒有動亂,應該珍惜當下好好學習。
另一位國家講座得主、清大電機系教授吳誠文,小學時是巨人少棒成員,代表國家參加世界少棒比賽,和徐生明、李居明等人是隊友。因出國參加比賽,國一開學一個月後才回台,當英文課本「This is a book.」同學都會,只有他不會。幸好當時金城國中恩師林壽宏情商各科老師無條件為隊員補救教學,開啟吳誠文對做學問的喜愛。吳誠文說,棒球比賽講求團隊合作對他影響很大,做任何事選定一條路就要勇往直前,不要給自己後悔的機會。
學術獎得獎人、陽明大學生化所特聘教授張智芬,國二就開始蹺課人生,不上課常跑去圖書館或看棒球比賽。當她當上大學教授後,不用成績約束學生的蹺課行為。不喜受拘束的個性,讓她選擇走上「沒有老闆」的科學家這條路。她強調,讀書不能太死板,知識學了就要用。現在年輕人學得太多,但基礎科學知識不紮實。小學就開始閱讀托爾斯泰等名家著作的張智芬說,現在小學老師只讓學生看小品,年輕人的思想都不夠深入,她認為從小學開始就要讀大篇文章而不是小品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