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28 【聯合報╱記者徐養齡、劉愛生/竹縣報導】
劉惠敏(右2)23歲就到偏遠的桃園三合國小附設幼稚園擔任園長,日前帶學生拿芒草做稻草人,體驗農家文化。 記者徐養齡/攝影
新竹教育大學幼教系畢業的劉惠敏,現年32歲,23歲時就出任桃園三和國小附設幼稚園長,雖不會講客語,任職9年來不斷為校園注入客家文化,不僅努力學客家歌教唱,還帶學生參觀客家農莊、做紅粄,生動課程讓小朋友把學校當樂園。
「我愛小朋友,教學是我的人生志業。」選擇到偏遠的三和國小附設幼稚園當老師,劉惠敏從沒後悔過,就讀大學時曾到新竹仁愛之家實習2年,照顧過許多弱勢孩童,讓她決定到鄉下任教,關心教育資源較不豐富的偏遠孩童。
劉惠敏說,班上雖然只有近30名學生,但家境普遍較差,來自外配家庭、隔代教養等學生比比皆是,透過小朋友新春造型走秀會、花博戶外教學等,與家長增進互動關係,現在每周固定有2位家長自願到校說故事給小朋友聽。
「我最愛劉老師,她唱客家歌好好聽喔。」小朋友們喜歡跟在劉惠敏身邊撒嬌,吵著要老師唱歌給他們聽,只要劉惠敏歌聲響起,學生們馬上不嬉鬧,為老師大聲鼓掌。
劉惠敏還常捐出生活用品和書籍給家境較清寒的學生,她說,孩子成長過程常受家庭環境影響,師長需要付出更多的關愛,家長和學生都能彼此受益。
念大班的鄭家齊生性好動,剛入學時常找不到同伴玩,劉惠敏觀察發現他其實心思細膩,鼓勵他更投入課程,與同學互動,現在已是班上的開心果,「幼稚園孩子可塑性最強,最需要鼓勵和開導」。
劉惠敏很感性,每年都捨不得要畢業的學生們,畢業典禮時常哭得比學生還大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