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2 【聯合報╱文/記者郭政芬;圖/記者郭政芬攝影】

新竹市光武國中國文科教師將講台還給學生,分組討論找答案,此舉榮獲103年度教育部「教學卓越銀質獎」殊榮。圖/記者郭政芬攝影

國文科老師門設計課堂學習單,利用多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系統性思考。圖/記者郭政芬攝影

國文科老師利用課餘分享上課狀況,集思廣益設計學習單。圖/記者郭政芬攝影

新竹市光武國中國文科老師榮獲103年度教育部「教學卓越銀質獎」殊榮。圖/記者郭政芬攝影

利用翻轉教學的概念,讓學生們踴躍討論、發言,課堂氣氛更加活潑。圖/記者郭政芬攝影
「我覺得這是吳晟的作品」、「白話文和水稻都是他寫作的特色!」新竹市光武國中國文課的現場,學生們自成小組激烈討論、找答案,還不時提問「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深層的思考文學內涵,學生找回學習的信心與熱情,國文課變有趣了!
這群幕後推手來自於光武國中的國文科十多位老師們,走出由老師主導的上課方式,再也不是台上口沫橫飛講述,有的學生低頭猛抄筆記,有的昏昏欲睡的傳統上課現象。
多年前,幾位老師省思決定將學習主角還給學生,透過設定課程目標後,集思廣益設計具有層次的問題,激起學生們討論的火花。
以學生為中心 課堂氣氛變活潑
「以學生為中心!」國文科主席鄧可卿表示,當教師確立教學目標後,引導學生系統性思考,「講台不再被老師們霸占」,學生們踴躍發言,課堂氣氛更加活潑,「學生們好像都活過來了」,此舉更榮獲103年度教育部「教學卓越銀質獎」殊榮。
剛開始嘗試時,老師們從學生熱烈的回饋,找回教學的熱情與動力,老師們多利用課餘分享上課狀況,「學習單的提問要有層次喔」、「多鼓勵學生互助教學」,老師江淑寬說,透過改變教學與評量的辦法,以分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能力。
國文老師互助 跳脫背誦式教學
走在校園裡,時時聽見國文科老師分享如何教學、提出好問題,這股互助合作的力量感染著校園氣氛,課堂上,學生們被訓練從閱讀、寫作、提問到思考,分組合作討論答案,顛覆傳統國文課總是背誦解釋、逐句翻譯的框架。「國文課變得很好玩!」學生李承軒為了滿足求知欲,踴躍發問與回應,「回答錯了,大家也會指出來,更記得錯的地方。」
學生激盪觀點 合作思考找答案
老師游蕙宇指出,「課堂沒有標準答案」,引導學生分析、歸納、提論點等這些「帶得走的能力」,不追求單一答案,讓這些能力與日常生活結合,使文學與生命連結,學生們依據自己的背景或能力,分享看見的多元觀點。
老師張蔚雯感動的說,看見學生互助,學習高的學生帶動低成就的同學,彼此進步,她常鼓勵學生「只要願意說、願意思考,一定進步」。
學生黃宇彤分享,以前上國文課時,腦子常放空,甚至打瞌睡,老師們改變課程教學方式後,培養自我思考的能力,「再也沒有人在課堂中神遊,都很努力一起找答案」。
幕後推手經驗談/張蔚雯:系統引導 學生自信給回應
學生從「不敢說」到「試著說」,如今是勇於回應,國文科老師張蔚雯啟發學生「有內容的說」,透過有系統性的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與自己生命的關連,帶領學生看見不一樣的作者。她分享,將講台歸回給學生後,也改變評量方式,不再以考試為優先,許多學生更專注於課堂中,不只學得更快樂,也更有自信。
幕後推手經驗談/江淑寬:3W 學思考 孩子學分析脈絡
國文科老師江淑寬表示,由老師設計問題主軸「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啟發學生思考文本內容,並清楚分析脈絡,學生們也學會提問和追問,甚至會回應他人的提問,老師們擔任價值澄清與追問的角色。國文課不再只是追求單一答案,而是帶領學生們踏入閱讀的歷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