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05 【聯合報╱記者 鄭朝陽、薛荷玉】

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是大陸沙塵暴主要起源地之一。沙塵暴來襲時,連駱駝都行走困難。 (取自網路)
根據環保署的調查,國內細懸浮微粒PM2.5的貢獻量有3成多來自境外,最主要來源就是亞洲沙塵暴(ADS,Asian dust storms)。
環保署監測及資訊管理處副處長沈志修表示,環保署每年11月至隔年五月啟動沙塵暴預警機制,過去的觀察顯示,3至5月為高峰期。
主源區:內蒙古沙漠
影響台灣的亞洲沙塵暴源區主要為內蒙古戈壁沙漠、黃土高原及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環保署委託研究發現,亞洲沙塵暴約有6成往日、韓方向傳輸,約5%的沙塵暴可跨洋抵達美國,35%的沙塵暴會朝台灣而來。
雲科大環安系教授張艮輝運用模式,模擬2007年全年的境外傳輸原生及衍生PM2.5影響,發現全台測站的PM2.5平均濃度為每立方公尺29.8 微克,其中境外傳輸影響的貢獻濃度為11微克,占了37%。
但沙塵暴帶來的懸浮微粒仍以粗顆粒為主。以環保署在新北市新莊測站在99年3月21日沙塵暴來襲時的監測結果為例,PM10的濃度由平日的每立方公尺100微克增加到1700微克,PM2.5的濃度則由平日的每立方公尺30微克,升高到150微克。
根據成大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吳義林的研究,細懸浮微粒的組成包括原生性的粒子、有機氣膠,還有經光化反應作用產生的衍生性有機氣膠、硫酸鹽、硝酸鹽及其他離子性物質。
學者:沙塵暴會「帶菌」
值得注意的是,沙塵暴帶來的汙染還不只於此。台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詹長權,與台北醫學大學公衛所助理教授趙馨研究證實,大陸來的沙塵暴還夾帶黴菌等真菌,甚至本地從未出現過的真菌─葡萄黴屬菌;學者懷疑,如沙塵暴具有「帶菌」能力,很可能也可攜帶病毒。
細菌和真菌為何能附著在沙塵微粒上,在又乾又冷的不利條件下,飄洋過海到台灣呢?過去生物學家認為,大部分的微生物很難在高空傳輸過程暴露的紫外線下存活。但趙馨表示,微生物若附著在厚濁的沙塵雲底部,紫外線的暴露量會因上層的遮蔽而大大降低,因而維持生命力。
感染農作物影響生長
詹長權表示,沙塵暴攜帶的真菌可能會感染國內的農作物,使農作物長黴、影響生長,並使氣喘患者的症狀加劇。
詹長權研究1994至2007年大台北區的死亡率與沙塵暴關係也發現,每次沙塵暴襲台,粗及細懸浮微粒濃度升高,平均誘發16人死於心血管及呼吸道相關疾病,每年因此死亡人數增加44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