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日本5根胡蘿蔔 偏鄉小校不缺師

2015-09-19 01:00:00 聯合報 記者林秀姿/日本採訪報導


日本5根胡蘿蔔


日本偏鄉利用「複式學習」,採取混齡、併班,甚至合併年級的方式上課。沖島小學把五、六年級合併,只有兩名學生,學生間產生大手牽小手的合作關係。林秀姿/攝影


樫田小學教室窗外滿是綠意。林秀姿/攝影


很多家長認為與其送到市區的大型學校,不如到偏鄉小型學校,孩子能獲得更多照顧。林秀姿/攝影


因為全班只有四個人,粟島小學六年級數學課每個人都參與解題思考。記者雷光涵/攝影

開學不到一個月,台灣各地偏鄉傳出找不到老師,主因偏鄉生師比失衡,教師永遠身兼數職,行政工作又比一般學校吃重。相較於台灣亂棒趕跑偏鄉老師,日本政府採取「胡蘿蔔」政策,給錢又給人。

愈是偏鄉 老師人數愈多

退休的大阪小學教師永井泉向本報記者細數各式各樣的偏鄉配套,愈是偏鄉,老師人數愈多,加給也愈多。比如原本市區每班卅五人一名老師,偏鄉可以每班二十餘人一名老師。

此外,依據學科也會增加老師人數。比如算數課有兩名老師,一名老師負責教,一名老師在台下指導,兩人分工,讓偏鄉學童可以跟上進度。甚至音樂、理科等也會增加專門的老師。

「教書以外有許多行政工作,」永井泉分析,既然行政工作無法減量,偏鄉老師人數編制比一般學校多,就能分攤大量的行政業務。

派駐偏鄉 三年輪調一次

不只增加老師人數,還增加偏鄉老師的薪資。日本針對偏鄉教育訂定「偏鄉教育振興法」,按照偏鄉等級計算點數,比如到市中心的距離、巴士站數量、到醫院或郵局的距離等來計算點數多寡。

點數越多越鄉下,老師薪資加給就越高。最低加給比一般老師多百分之四,最高則可多二成五薪水。

而且,偏鄉老師多是三十到四十五歲,每三年輪調一次。日本全國最大湖泊—琵琶湖上的沖島小學,全校只有十一個學生,老師就有七名。校長森本真左子說,「每個老師都歷經不少學校,不是菜鳥老師才派來偏鄉。」

正因為穩定薪資與輪調制度,讓老師們都十分珍惜陪伴孩子的時間,而非數著饅頭過日子。

自由選校 小校起死回生

解決教學現場師資問題外,上個世紀末,日本政府就發現高齡社會帶來的少子化問題。僵化的學區制度必須打破,讓學生自由選校,才能讓學校起死回生。

大阪郊區坐落在農田裡,一度被併校的高摫市立樫田小學,就因為開放學區,大量招收學區外的學生而復校。

偏鄉學校接近大自然,學生人數少可以受到個別化照顧,「這些學生都願意清晨起床,獨自搭一小時的公車上學,」樫田小學教務長神宮司智子得意地說。

混齡上課 揮別填鴨教學

個別化教學,是近幾年吸引日本家長湧入偏鄉報名的主因。日本學校霸凌問題嚴重,不上學的學生大量增加,未雨綢繆的家長們,開始把眼光瞄向市區外的學校。

這些小規模學校因為學生人數少,不得不採取併班教學,甚至合併年級等「複式學習」,如一、二年級同一班,或五、六年級同班上課。而且學生數少,老師可以緊盯且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和歌山偏鄉複式教育研究會會長高垣和彥分析,學生數少,上課發言次數就增多,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有別傳統老師教、學生聽的填鴨教學。還有透過混齡上課,可減少排擠,學習互相合作,甚至出現「大手牽小手」的情況。

區域聯盟 無私交流分享

事實上,偏鄉學校無法單打獨鬥,應付結構性,甚至全球性的少子化海嘯。日本除了全國性的偏鄉教育研究會以外,各縣市的偏鄉學校也會集結起來,成立區域性的「偏鄉複式教育研究會」。

他們每年分享各種教材、教具,精進偏鄉教學。和歌山偏鄉教育研究會長高垣和彥說,「偏鄉盟友」從全校六名學生到全校九十八名學生都有,定期切磋可以培養教學信心,也能隨著時代潮流調整教學法,讓偏鄉的孩子不至於落後市區的孩子。

琵琶湖上有間小學 沖島學生搭船通勤不喊苦

2015-09-19 01:00:00 聯合報 記者林秀姿/日本採訪報導


沖島小學被日本媒體稱為「充滿笑顏的學校」,校園裡到處都聽得見師生的笑聲。林秀姿/攝影


沖島小學的孩子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共同必修課是「勇渡琵琶湖」。圖/沖島小學提供


沖島小學從小一到小六,必修課就是學習傳統音樂—沖島大鼓。林秀姿/攝影


日本全國唯一一座有人居住的湖中島,島上的沖島小學吸引許多人前往參觀、媒體採訪,也因此,校長室牆上貼滿各大媒體報導剪報。林秀姿/攝影


沖島小學全校學生僅十一人,有七人來自島外。校長森本真左子(左一)認為,市民努力想守護這悠久的小島與學校。林秀姿/攝影

日本最大的湖泊是關西地區滋賀縣的琵琶湖,面積約是日月潭的八十倍大。浮在湖上的沖島,是日本唯一有人居住的湖中島。那是一處連「龍貓公車」也不想抵達,偏鄉中的偏鄉。

而這樣的島上竟然有小學,全校十一名學生,不管小一或小六,每天清晨都背著書包獨自搭電車轉巴士,花費四十分鐘翻過半個山頭,到琵琶湖邊乘船前往沖島,然後徒步到學校。

沖島小學坐落在島上的邊角。距離海邊只有十餘步,沒有圍牆的校園,讓老師與孩子的嬉鬧聲此起彼落。「哪個學校,每間教室都可以看到有山有水?」在沖島小學教書的大澤奈美子,三年來每天必須花二小時通勤,但卻十分得意能在山水優美的環境工作。島民都戲稱島上悠哉地像時間靜止,是獨一無二的「沖島時間」。

沖島小學的孩子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共同必修課是「勇渡琵琶湖」以及「沖島大鼓」,還要跟著島上耆老學習使用鮮魚醃壽司、用金桔葉包麻糬,學習辨識島上植物,落實「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傳統。

「每天都有新鮮事。」教社會科的藤原稔和,首度到偏鄉教書,他抓抓頭笑說,來沖島教書第二年,偏鄉的學生與環境讓他天天有驚喜。他班上只有兩個學生,他使用攝影機指導學生練習在鏡頭前發表調查下水道的作業,錄影下來寄到其它學校交流,擴大學生的交友圈。

日本媒體近幾年大篇幅報導這座唯一有住人的島嶼,以及「充滿笑容」的學校環境,使得學生人數得以緩慢增加。十一名學生中有七名來自島外居民,學生最愛與自然貼近的校園環境。

「市民想保護這座小島。」校長森本真左子本身就是滋賀縣人,以前到沖島小學參觀時,感受到自然風光,以及校園軟硬體設施完備,就希望能來任職。

沖島從十二世紀起開始有住民,戰國時代更是交通要塞,一度人數逼近千人,但現在只剩三百多人,且多是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者。消逝的危機讓島外居民團結,想努力守護鄉土的一景一物,也因此學校訪客絡繹不絕,為其加油打氣。

「與下一代共同思考,孩子的未來讓他們來決定。」大澤奈美子說,島上除了學校教育,還有與島民共同生活,當對學校未來產生猶豫時,就會問學生對沖島有什麼期待,這不只是大人必須思考,也要讓下一代開始思考。
朝陽日盛晴無雲
農稼豐收彩雲天

TOP

入學要抽籤面談 堅持只收60人的樫田小學魅力為何?

2015-09-19 01:00:00 聯合報 記者林秀姿/日本採訪報導


創立一百四十年樫田小學,一度因為少子化被合併成九年一貫的中小學,現起死回生,全校五十二人中,只有十一人是本地人,其餘都是「慕名」而來的學童。林秀姿/攝影


樫田小學的學生擁有負責耕種的稻田,農作物還會變成每天的營養午餐。林秀姿/攝影


樫田小學為了維持少人數的教學品質,每年級學生上限十人,也就是全校人數上限六十人,不會為了招生而擴大規模。林秀姿/攝影

五光十色的大阪也有偏鄉。距離大阪市區半小時的電車,再轉乘一小時山區公車,就會來到滿眼綠蔭、金黃稻田,卻毫無人煙的高摫市立樫田小學。

創立一百四十年樫田小學,一度因為少子化被合併成九年一貫的中小學,後來中學部不堪少子化海嘯,遭到廢校。但小學部仍屹立不搖,甚至近幾年學生人數逐年攀升,現全校五十二人中,只有十一人是本地人,其餘都是「慕名」而來的學童。

「多數還要透過抽籤、面談之後,才能入學。」校長久保正明笑說,原本日本只限定設籍學區內的學童才能入學,十年前政府開放學區限制,學區外的學童也能報名入學。

出乎預料地,很多家長認為與其送到市區的大型學校,不如到偏鄉小型學校,孩子能獲得更多照顧。久保正明說,「在人多的班級無法溝通順暢的孩童,到小校反而展開笑顏,可以安心的表達自己的意見。」

樫田小學的學校行事曆隨著季節更迭,春天孩子們跟當地農夫一起插秧播種,學生們擁有負責耕種的稻田,農作物還會變成每天的營養午餐。夏天則有露營夜宿學校活動,秋天收割金黃色稻米。冬天則舉行學習成果發表會,幾乎全體學生家長、當地居民都會前來參加,親子互動程度比城市高。

久保正明說,為了維持少人數的教學品質,每年級學生上限十人,也就是全校人數上限六十人,不會為了招生而擴大規模。他說,畢竟家長是為了讓孩子能有更多照顧,才辛苦通勤來上學,而且以學生為主體思考、討論的教學方式,也只有少人數才辦得到。

「總算可以玩躲避球了,」一名學生說,以前學校只有十一個人,躲避球一下子就「Game Over」,現在全校五十二人,可以玩很久。也有學生認為,每天像「遠足」般的通勤上學,公車上又能不分年級的跟學長姐聊天,非常幸福呢。
朝陽日盛晴無雲
農稼豐收彩雲天

TOP

偏鄉≠學習差 成績好卻不升學的理由是?

2015-09-19 01:00:00 聯合報 特派記者雷光涵/東京報導


圖片來源/studio tdes(CC BY-SA 2.0)

日本文部科學省二○○七年起每年針對公立小學六年級、中學三年級做「學力測驗」,人口密度低的秋田縣連續八年在整體成績名列第一,福井縣中學生成績與往年一樣名列前茅,難把人口稠密度與學習落差畫等號。

每年學力測驗有國語、數學A、B版本試卷,今年還考了理化。秋田縣的小六國語,數學及中學三年級國語的平均正解率第一;福井縣在中學三年級數學及理化第一;富山縣的小六理化正解率最高。另一方面,學力測驗後三名分布在日本人口第二稠密的大阪、也有人口最稀少的北海道、高知等。

秋田縣是全日本老人最多的地方,人口密度又低,縣內一半以上的地方被指定為「過疏地」(人口太少的偏鄉),但學生的學習成效為其他地方望塵莫及。不過學習力佳,不代表升學率。秋田縣高中生念大學的比例四成多,遠低於東京、京都的六成五。

大都市與偏鄉的升學率在廿年內差距增一倍,主要是好學校集中在大都市,偏鄉必須多負擔應考的交通住宿費用、入學以後的高昂生活費,高中畢業出來工作的人多。

KIDSDOOR理事長渡邊由美子說,非大都會的孩子有學力但無財力,多數人選擇留在家鄉當公務員或其他鐵飯碗,是日本教育的另一種格差。
朝陽日盛晴無雲
農稼豐收彩雲天

TOP

日本人心中的痛 少子化讓故鄉、學校都不見

2015-09-19 01:00:00 聯合報 記者林秀姿/日本採訪報導


和歌山安諦小學全校只有十一人,採取複式學習,幾乎都是混齡教學。圖/安諦小學提供


和歌山安諦小學全校只有十一人,採取複式學習,幾乎都是混齡教學。圖/安諦小學提供

日本跟台灣一樣,面臨嚴峻的少子化考驗。高齡、少子的社會,帶來的不僅是教育困境,日本近幾年數百個村落面臨廢併,甚至消失。「故鄉不見了」,已是日本人心中的痛。

日本教育會推薦和歌山偏鄉教育研究會會長、安諦小學校長高垣和彥接受本報專訪。他談到日本少子化和經濟產業衰退兩相加乘,形成嚴重的結構性問題。許多村落都因為產業衰退,人口大量移出,十年來五十個鄉鎮合併成卅個,被拋棄的村落只剩老人。

「政府很努力,制定法律、鼓勵地方活化,甚至給予空屋修繕補貼、學童醫療費補貼等」,高垣和彥說,有些地方政府,還推動「山村留學」,鼓勵外地人移住偏鄉,讓孩子生活在大自然中。

「做這麼多,還是難抵少子化衝擊,」他無奈說,偏鄉工作機會少,無法吸引人口移住,但在黑暗中尋找希望的光亮,成為仍留存在偏鄉的學校共同信念。

高垣和彥說,村落的消逝不代表村落本身沒價值,反而蘊含著珍貴的傳統文化,殘留下來的學校,便肩負傳承文化的角色,保留原鄉的一景一物。

他認為,偏鄉學校和地區結合發展特色課程,不只是為了招生,更是為了保留國家文化財。

比如和歌山縣深山裡的安諦小學,高年級學生每兩年要參加一次「御田舞」,那是當地的傳統插秧舞,由國家指定的重要無形民俗文化財。倘若沒傳遞給下一代,文化也會跟著消逝。

高垣和彥認為,善用老年人的智慧也是辦學的方式,和歌山的安諦小學讓地方耆老跟學生座談村莊的今昔故事,也安排耆老帶著學生在村中「探險」,調查河川螢火蟲棲息地、區域今昔等。

「能在大自然中與地方居民密切互動,作育英才,是人生樂事,」他相信,世界上在各地偏鄉打拚的教職人員,和他一樣心中都有相同的熱火。
朝陽日盛晴無雲
農稼豐收彩雲天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