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13 【聯合報╱本報記者鄭朝陽】
黃腰虎頭蜂(Vespa affinis)。(路透)
入秋以來,民眾遭虎頭蜂攻擊事件頻傳,甚至有女童遭自家屋簷下的虎頭蜂攻擊致死案例,令人聞蜂色變。
虎頭蜂攻擊人的意外事件為何總出現在秋季?農委會林試所副研究員陸聲山指出,虎頭蜂一年築一次蜂巢,雄蜂完成交配任務後死亡,幼蜂和雌蜂分飛外出找尋合適的地點造屋安居,俗稱「分巢」;再加上舊巢容易被當年颱風損毀,因此每年重新築巢是虎頭蜂的生態習性,不同於一般蜜蜂的蜂巢可用七、八年。
陸聲山表示,虎頭蜂通常在初夏開始築巢,秋天完成築巢工作,並頻繁外出覓食準備過冬。因此,人們在秋天遭遇虎頭蜂攻擊的機率特別高。
翅膀有力 可飛數公里
為什麼人們常在住家附近發現虎頭蜂窩?長期研究虎頭蜂生態的陸聲山指出,通常虎頭蜂在人煙罕至的地方築巢,牠的翅膀有力,能飛行遠達數公里往返覓食。因而只要找到遮風蔽雨的地點就能停留,覓食的飛行距離不是問題,樹枝、樹洞、草叢、地穴乃至於房子的屋簷、露台下方,都是虎頭蜂安全的棲身之所。
另外,虎頭蜂屬雜食性的胡蜂,不像素食的蜜蜂單純以採花粉和花蜜維生。陸聲山說,虎頭蜂除了吸食花蜜,也吸植物的汁液、熟透或腐爛的水果、果皮汁液,連小毛毛蟲或是其他小型昆蟲牠也會吃。因此,虎頭蜂又被稱為「肉食性昆蟲」。
雜食習性 往民宅靠近
因為食性雜食,虎頭蜂自然往人們居住的地方靠近,「就像蟑螂喜歡在人們的住家活動一樣。」陽明山國家公園解說員陳振祥說,虎頭蜂的嗅覺好,吃剩的果皮、飲料和食物都可能招來虎頭蜂群,民宅散發的食物味道是吸引虎頭蜂遷居的原因之一。
陸聲山表示,虎頭蜂和蜜蜂都築六角形的蜂室,但虎頭蜂巢的外觀多變化,球形、橢圓形、梨形都有。不論哪一種蜂巢,都是精心設計的環保綠建築。
他說,虎頭蜂用強有力的大顎刮取樹木的纖維,與口內的分泌物混合成紙漿搭建「紙蜂窩」,層層包覆之間留有夾層空隙,具保暖絕緣效果,能耐夏季高溫及冬季嚴寒,「室溫」控制在26至28℃;而虎頭蜂取水與搧翅形成氣流,讓蜂巢保持恆溫恆溼、冬暖夏涼,是高度進化的建築設計。
摘除蜂窩 打包較安全
虎頭蜂白天視力很好,加上牠們靈敏的嗅覺,人們若在山野間穿著鮮豔衣物、噴香水、使用化妝品,容易讓牠們誤以為食物而群起攻擊,通常攻擊(危險)距離約5至30公尺,但像台灣最毒、最凶猛的虎頭蜂─黑腹胡蜂,勢力範圍達100公尺,民眾一不小心就遭「蜂吻」。
陳振祥說,正因為虎頭蜂白天視力好,晚上視力差、活動力也差,當有人通報需摘除虎頭蜂窩時,通常會利用夜晚以細網把蜂窩連同樹木枝條一起「打包」摘除,比較安全;如果強用火攻或水攻,很容易造成蜂群逃竄,再集結起來群起圍攻,萬一有路人經過,後果不堪設想。
刺針螫人 須儘速拔除
陸聲山表示,一般的蜜蜂生性並不喜歡螫人,虎頭蜂若不經驚擾或激怒,也不會隨便螫人;像有小朋友會拿石頭砸虎頭蜂窩,就是犯大忌。
他說,蜜蜂與虎頭蜂這兩種蜂類的腹部末端都有一根隱藏、可伸縮的刺針,功能是產卵、鑽孔、穿刺食物和攻擊、注射毒液之用。
清水洗傷口 逆風躲避
蜜蜂的刺針末端有倒鉤,一生只能螫一次,螫完後刺針斷裂,3至10 秒即「殉職」死亡。因為有倒鉤的緣故,螫人時,刺針可能斷在皮膚內,有時會連同腹部的毒囊、線長形的毒腺一併脫落斷在受攻擊者皮膚內,必須儘速拔除,才不會因為肌肉持續反射收縮而將毒液繼續送入人體。
有些虎頭蜂的刺針有倒鉤,但像黑腹胡蜂這種虎頭蜂就因為沒有倒鉤,以致可以一再攻擊螫人,其毒液量會隨針螫的次數遞減。
陸聲山表示,蜂類螫人後會分泌一種「費洛蒙」物質,以吸引後方的蜂群支援攻擊,因此拔除螫針後必須用清水沖淨傷口,洗掉費洛蒙,同時往逆風的方向快跑躲避。 |